文化也应不同企业为了将生产和服务持续下去,要求有相应的环境和文化,常见一些企业的文化带有威胁和控制的性质,激励主要靠发奖金,靠高压和制度去控制员工,造成员工没有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以企业为家的精神,没有以工作为荣的自豪感,士气低落,人员流失严重,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学校和企业的环境不同,文化也应该不同。作为高校,育人的环境和文化要配合教育的目的,优美的环境可以让师生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管理师生不能主要使用控制和威胁的手段,今天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创设一个学术自由的空间,建设一个思想解放,畅所欲言的校园更是师生所期盼的。高校管理者要改变对待人的态度和行为,用信任代替控制,用领导力影响校园文化。
(三)各有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应不同企业服务的对象是消费者,服务的方式主要是提供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可以不管过程只看最终的成果,他们可以比较产品和服务质量后进行有选择地购买。但是,教育主要提供的是服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息不对称,而且受教育者不可以随便选择学校和教师,他们要通过艰辛的高考才有机会被某一所大学录取,虽然他们可以添报志愿,但是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学校。学生在学校学习,要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才可能知道某一门课是否能满足自己的学习愿望,所以在教育领域,过程更显得重要。既然各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教育更应该强调教师服务的过程,认真备课、讲课,采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率先垂范等等方式,而不是仅仅看老师是否完成教学工作量,学生考试分数等最终结果。
三、高校管理应以人为本,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管理模式
高校管理的主体、客体都是人,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人为本”无疑是高校管理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要做到以人为本,首先需要了解人性,即人的共同属性,因为对人的基本看法将直接决定管理的具体管理方式与管理方法。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中外历史上已争论了很久,在中国,孟子的“性善说”和苟子的“性恶说”影响深远,西方有基督教的性恶论、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梅奥的“社会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沙因的“复杂人”等假设,此外还有“政治人”、“文化人”等等,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人的自然属性,这是人与动物都具有的,是无法把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二是人的社会属性,这是人所特有的,是人之为人的特性。笔者认为,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相同,即人主要满足自己两个基本需要:生存的需要和繁衍的需要;人的社会属性主要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的,体现在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政治人、复杂人等等,2006年笔者还提出了比较人的观点[g]。高校管理者应针对人性的特点,从满足需要,合理引导,平衡协调发展出发,根据不同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管理模式。
四、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中国经济市场和教育市场也逐步开放,国内国际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给予高校管理创新赋予极大的压力和动力。中国高等院校有必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把握高校引鉴企业管理理论方法以实现管理创新的目标、原则和内涵,有计划地、选择性地引鉴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先进的元素,全面实施高校的管理创新,促进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管理科学的发展。乌申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任何规章制度和纲领,任何人为设置的机构,不管它设想得多巧妙也罢,都不能取代教育事业的个性。”总之,高校管理要在不断借鉴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管理模式,营造一个快乐幸福的学习工作乐园,让各个层次的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吴志宏.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母国光,翁史烈.高等教育管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 卓文杰.高校管理中的问题解决模式[J].新西部,2008(4).
4 邢丽云.新形势下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7(3).
5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6 陈烈.公路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F71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JTG G10---2006)[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7 王延树.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 本书编委会.施工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9 卢宝祥.柔性管理:教师激励的新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10 张伟江.浅论教育服务产业[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