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变易观方面。清末民初很多有识之士都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变易历史观,他们都坚持历史是进化的。开风气之先的龚自珍主张变革,认为“变则通,通则久”。薛福成强调生今之世却泥古之法,就是历史的倒退。王韬则明确提出“即使孔子而生乎今日,其断不拘泥古昔而不为变通。”梁启超更是强调一切皆变,坚决反对泥古,说今人“勿为古人之奴隶也”,他还以印度、突厥为例说明泥古不变的祸害。[6](p7)概言之,变易观可使他们要求用一种异于传统的,新的方法来发展农业,振兴农业,即借鉴西方,兴办农业教育,注科技入农业。
第二,功利观方面。自古以来,中国一直特别推崇贵义贱利,极大地压抑和窒息了中国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发展农业这种“利”与所谓道德上的“义”发生矛盾时,唯一的功利取向是:舍利取义,否则将被讥为唯利是图,遭万人唾弃。要最大限度地发展农业,最大限度地用新方法去振兴农业,必须要突破这种贵义贱利功利观的束缚,改贱利为贵利,对贵利不应批判而应大胆宣扬。其实这样一种观点早在古代就已初现端倪,进入晚清更是破晓大明。当时有识之士大谈言利之说,宣称功利就是动力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是发展经济的动因,当然也是发展农业不可或缺的推动力。王韬曾著《兴利》一文,专论如何兴利。薛福成对于戒谈言利的古训不以为然,他反对贱利,认为中国本来地博物丰,为世界精华所萃之区,但“徒以怵于言利之戒”,致使见“中国之财每岁流入外洋者白金二三十万两”也无动于衷,长此以往,“中国将何以为国乎?”[8](p3)有鉴于此,他力倡贵利。
(二)农业教育产生的现实动因。免费论文网。
清末民初,我国社会一直处于危机之中,矛盾冲突不断,尤其是我国的农村社会,危机更加深重。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 ,中国的农业在近代发展的停滞。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顶峰是在乾隆时期,此后即呈下降态势,我国近代农作物的单位亩产量相对于鸦片战争前夕不升反降。其二,人口急剧增长,而耕地因受到种种限制并未同步发展。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的尖锐性,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1650 一1850 年间在人口增加的压力下中国耕地面积扩大了1 倍,由6 亿亩增加到12 亿亩左右,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却由4 .8亩减少至2.93 亩,[10](p6)中国确已人满为患,地不足养。这相当于要求中国在同一块耕地上,以同样古老的耕作方式,却要养活成倍于以前的人,农民的生活怎能不艰辛,其生存又怎会不处于极大的危机之中。农业发展停滞,再加上人口剧增耕地未同步扩展,导致生存危机,造成民变,而对这样一个连锁式问题,惟有寻求新的出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孙中山就说“国中户口甲于五洲,倘不于农务大加整顿,举行新法,必至民食日艰,哀鸿遍野,其弊可预决者。”[11](p68)新法如何寻找?西方农业发达之路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可效仿的参照,而西方农业之所以发达,“详考来源受科学之赐为多。”科学对西方农业像神奇的魔法一样,产生了巨大的生产效益。免费论文网。近代时人要求中国效法西方,也走科学兴农,教育兴农之路,认为中国农业的出路在科学,在教育,“农业非科学莫由振兴,”科学实为挽救中国农业之上策,“欲救垂危之农业,舍图科学之发达,其道末由.”[3](p72)他们清楚科学和教育是我们民族最缺乏,但又是最需要的,“一切兴作改革,无论工商兵农,乃至政治之大,日用之细,非科学无以经纬之故.”中国如“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方法改良,则同此面积之土地,可使其出产更多,故尽有发达之余地也,他们对中国农业的前途充满信心,我们中国这一块土地是世界上最肥美的,如果把那农学讲究起来,好好的桥种,莫说是现今四万万人吃不尽,就是后来再生上几万万也是吃不尽的。免费论文网。”[112]p7
三、结语
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观念和科技思想在当时社会精英和有识之士的极力倡导下,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认识,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开始有了点滴的了解,开始用新眼光注视农业教育和科技带来的变化,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觉不自觉的去效法模仿,农业教育和科技逐步得以实施和运用。从理论上讲,他们所宣传的农业教育是能够推动中国农业走上近代化之路,促使其走出统的畜力铁器农业状态。近代农业教育思想集中了众多精英的思想精华,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呐喊和深思,它激昂悲壮而又深沉无比。中国近代农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和伟大不在于它是否取得了历史的丰功伟绩,而在于它曾给人们心灵所带来的强烈而持久的震撼;不在于他自身理论的如何完美,而在于它曾给予并继续给予人们的启示和思索。清末民初农业教育思想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今天和未来。它对更新我国农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制定我国农业教育的战略规划,探索我国农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第一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第二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3]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4]王红谊,章楷,王思明.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5]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钟祥财.中国近代农业思想管窥[J].复旦学报,1989,(1).
[7]刘建中.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的总和考察[J].历史教学,1991,(1).
[8]张福记.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简论[J].史学月刊,1991,(1).
[9]杨士谋.中国农业教育战略研究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1992,(4).
[10]陈为民.略论冯桂芬经济思想的矛盾性[J].南大学报,1995,(6).
[11]尚明轩.孙中山与中国农业现代化[J].学术月刊,1996,(11)
[12]包平.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的历史分期[J].中国农史,2006,(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