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论文关键词:棕壤,高产,花生,精确施肥,无害化
 “长虹岭”是鲁东南临沂、日照、潍坊等地丘陵地带的泛称。该区域土壤类型为棕壤。岭表多为棕壤性土,土层浅薄,自然条件差,土壤肥力低;岭下及岭间平原为棕壤,易受旱涝威胁。其主栽作物为花生,自然条件影响,产量较低,常年在250kg左右徘徊。为此,我局自2007年起,组织实施了“长虹岭花生500-600公斤精确施肥模式及无害化配套技术研究”及“长虹岭旱地花生高产攻关”等科技计划项目。几年来,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课题组及相关人员共同努力,连续三年多点实现每666.7m2 600kg以上,万亩高产方500kg以上,取得大面积高产成功经验。其应用技术总结如下: 1.深耕整地,改良土壤 长虹岭花生种植区域,大部分土壤土层浅薄,加上常年种植,土壤养分贫乏,营养比例不协调,病原菌增多,病虫害逐年加重,成为限制当地花生增产的一大因素。据我们调查,长虹岭土层一般厚度20厘米,受连作影响,土传病害重,一般减产15-20%。为此,从2007年,先后承担高产攻关、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项目,对湖头镇、葛沟镇、蒲汪镇50000亩高产示范田全部进行了深耕,一般深耕30-40厘米,部分地块50厘米以下。深耕打破了犁底层,通过冬冻熟化,加厚活土层,提高保肥保水能力,改善了土壤环境,促进了养分转化和根系生长,减轻了病虫害特别是土传病虫害的发生。据调查,深耕40-50厘米的地块,较不深耕地块苗期病虫害减轻60%以上,中后期倒秧病减轻35-40%,株高增加5-7厘米,每墩结果增加2-3个,亩增荚果40-65公斤,增产10-15%,个别地块增产30%以上。深耕整地的同时,大力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蒲汪、湖头两乡镇项目区新打大井40多眼,新修机耕路1万余米,田间路6万米,6000多亩进行坡改梯,改善了基础条件,为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 2.测土化验,精准施肥 自1982年土壤普查后,长虹岭地带土壤养分未化验过,三十年来养分状况发生很大变化,针对当前农民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但增产相对减少的情况,我们重点推广了测土化验、配方施肥技术。于花生耕地前,在项目区共取土样1000余个,每个土样代表50-100亩,10000亩高产示范片每50亩取1个土样,每个土样化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5项指标,个别土样或数据差异较大的样本,重复化验两次,确保准确性。 从化验结果看,目前该区域花生地块土壤肥力普遍偏低,土壤偏酸,土壤速效氮40-80PPm,速效磷25-90PPm,速效钾50-85PPm,有机质0.7%左右。表现出严重缺钾,部分地块缺氮,速效磷相对较高的状况。为此,根据该类土壤供肥特点,经几年试验示范,摸索出施肥当年利用率氮、磷、钾分别按40%、30%、50%,土壤速效养分当年利用率45%、40%和55%,施肥比例按3 :1.5 :3配肥方案。通过宣传培训,每个化验土样计算出一份配方施肥方案,要求种植户按照方案进行施肥。收获时大面积测产,采取配方施肥的地块,减少投入30-40%,提高产量20%以上。 对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氮磷钾配方施肥的同时,增施微量元素肥施果多,中后期结合喷洒大得禧叶面肥500倍液,连喷2-3遍,增产效果明显。据在蒲汪镇高产示范田安排的试验,处理4个,分别为46%的控释肥50公斤/亩;45%复合肥50公斤+施果多15公斤/亩;45%复合肥50公斤+土壤磷活化剂1公斤/亩;45%复合肥作对照。田间观察,控释肥处理长势旺盛,主茎较对照高8-9厘米,侧枝长9-10厘米,后期叶色浓绿,增产11.7%,占第三位;施果多处理则长势健壮,抗病力强,增产29.5%,占第一位(见表1);加施磷活化剂处理增产22.6%占第二位。说明肥力高的土壤今后应重点增施微量元素肥料,速效磷含量高的土壤,提高其利用率,是今后施肥的重要措施。如蒲汪镇陡沟村村民朱新栋,土壤化验有机质1.15%、速效氮78ppm、速效磷84.4 ppm、速效钾100ppm,采取配方施肥增施施果多微量元素肥,测产亩产613.1公斤。湖头镇东城子村张代强土壤化验为有机质1.22%,速效氮88 ppm、速效磷63.6 ppm、速效钾96ppm,采取配方施肥增施施果多,收获测产亩产荚果515.8公斤,取得显著的效果。 不同肥料对比试验表1   
    
        
            | 处  理 | 主茎(cm) | 侧枝长(cm) | 分枝数 (个) | 墩果数(个) | 亩产 (kg ) | 增产 (%) |  
            | 46%控释肥50公斤 | 35.3 | 39.0 | 17.0 | 27.1 | 515.6 | 11.75 |  
            | 45%复合肥+施果多 | 29.1 | 35.0 | 16.0 | 32.4 | 597.6 | 29 |  
            | 45复合肥+磷活化剂 | 27.6 | 31.5 | 16.0 | 31.1 | 565.6 | 22.6 |  
            | 45%复合肥(CK) | 26.4 | 30.6 | 15.5 | 22.7 |   |   |    3.积极引进、试验新品种,搞好种子处理 3.1 筛选花生新品种。 2007年我们在蒲汪镇陡沟村安排了花生品种对比试验,共设八个处理,分别为海花1号、丰花1号、丰花3号、丰花5号、花育19号、花育22号、抗青19号、99-3-13,三次重复,以海花一号作对照,播期4月27日,收获期9月9日。收获考察,丰花一号单株结果15.4个,双仁果率70%以上,饱果率80.6%,出米率72%,斤果数232个,亩产427.5公斤,较对照海花1号409.2公斤亩增18.3公斤,增产4.5%,占第二位。花育19表现优质高产,果大,抗病早熟,结果集中,单株结果14.3个,饱果率86.7%,斤果数224个,出米率74%,出油率高,亩产478.9公斤,是典型的三高品种,较对照海花1号早熟4-5天,亩增产69.7公斤,增产17.1%,占第一位。经新复极差分析,该试验处理间达显著水平(F3.62,F0.05=2.77)。花育19号与丰花1号达显著差异水平(a.b),与对照及其他品种达极显著水平(A.B)。丰花一号与对照及其他各品种之间,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花育22号早熟但烂果较多,99-3-13果大出米率低,及丰花3号、抗青19号四品种较对照略有增产,但差异不显著;丰花5号较海花1号略有减产。三年大面积推广同样证明,花育19号与丰花1号等品种仍然是该区域的高产稳产当家品种。 3.2 进行种子处理 为了预防花生倒秧病的大面积发生,播前培训时,我们重点宣传推广了种子处理技术,项目区农民普遍采取了选种、晒种,促进种子内部养分转化,消除花生果上带的部分病菌。花生种剥壳后再进行一次选种,剔除烂种、变色种,保证种子质量。同时,全面推广了“适乐时”拌种技术,10000亩高产示范片每亩为农民提供2-3包,共计20万亩全部应用了该技术,10万亩采用多菌灵拌种技术,累计进行种子处理30万亩,占该区域的90%以上。并在蒲汪镇陡沟村赵吉民花生田安排了不同拌种剂试验,出苗后田间调查,“适乐时”拌种比不拌种对照出苗率一般高5-7%,而且表现出苗整齐,早出苗0.5-1天,出苗后长势强,叶片肥大,颜色深绿。5月25日观察,较对照株高2-3厘米。中后期田间调查,“适乐时”拌种倒秧病减轻10-15%,增产15%以上。采用多菌灵拌种同样较不拌种对照出苗率高4-6%,死苗率减轻8-10%,增产5%以上(表2)。 不同拌种剂防病效果表2   
    
        
            | 处   理 | 出苗数 (株) | 出苗率 % | 累计死苗(株) | 死苗率% | 防治 效果% | 单产 (kg/亩) | 亩增 +- | 增产 % |  
            | 2.5%适乐时 | 322 | 92.0 | 3 | 0.93 | 90.9 | 370.4 | 49.5 | 15.6 |  
            | 40%多菌灵 | 310 | 88.6 | 12 | 3.87 | 63.6 | 342.5 | 21.5 | 6.7 |  
            | 35%福美双 | 306 | 87.3 | 14 | 4.58 | 57.7 | 335.1 | 14.1 | 4.4 |  
            | 对照(CK) | 290 | 82.8 | 33 | 11.4 | —— | 321 | —— | —— |    (小区面积13.3 ㎡,每小区播种350粒) 4.无公害化控试剂应用 该区域以前花生防徒长一般采用多效唑,每亩50-75克,虽然化控效果好,但均表现后期早衰,烂果针、烂果严重,而且影响下茬作物生长。实施项目以来普遍改用壮饱安、高收、康普2号等药剂。据蒲汪镇于家官庄安排的试验,共5个处理,分别为康普2号200ml/亩、高收60 g/亩、壮饱安20g /亩、多效唑60 g/亩和清水对照,喷药时间为7月26日,当时株高40cm ,喷药10天调查,处理1至处理4株高分别为42.4cm 、44.9cm 、42.3cm和40.6cm ,对照47cm . 不同化控药剂效果对比试验表3   
    
        
            | 处  理 | 主茎高 (cm) | 侧枝长 (cm) | 墩果数 (个) | 烂果数 (个) | 亩产 (kg) | 亩增产 |  
            | kg | % |  
            | 康普2号 | 42.4 | 46.9 | 33.2 | 1.2 | 379.9 | 30.1 | 8.6 |  
            | 高  收 | 44.9 | 49.4 | 34.0 | 1.0 | 384.0 | 34.2 | 9.7 |  
            | 壮饱安 | 42.3 | 46.8 | 35.8 | 0.6 | 385.3 | 35.5 | 11.3 |  
            | 多效唑 | 40.6 | 45.6 | 27.7 | 2.3 | 352.2 | 2.4 | 1.7 |  
            | CK | 47.0 | 51.0 | 28.2 | 1.1 | 349.8 | -- | -- |    化控效果以多效唑最好,壮饱安次之,康普2号、高收占三、四位,但多效唑烂果最多,达2个/株,壮饱安最轻;收获期调查产量性状,除多效唑略有增产外,其他均增产10%左右(见表3)。因此,今后应重点推广壮饱安,配合推广高收和康普2号。 5.无公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5.1 蛴螬防治:蛴螬是该区域花生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也是无公害栽培中的重点,以前多采用40%甲基异柳磷、50%的“1605”、10%的“812”等药剂防治,个别农户甚至仍用“666”防治,以上药剂高毒、高残,严重影响花生品质及无公害生产。实施项目后,重点推广前期用35%绿鹰800ml或5%二嗪磷1000g等无公害药剂盖种。据我们在蒲汪镇于家官庄村安排的试验,使用绿鹰、二嗪磷于花生播种时盖种,其防效均达70%以上,分别较对照增产26.9—23.1%(见表4)。 不同药剂盖种防治蛴螬对比试验表4   
    
        
            | 处    理 | 小区总果数 (个) | 被害果数 (个) | 危害率 % | 防效 % | 亩产量 (㎏) | 增产 (%) | 位次 |  
            | 盖种-“812” | 283 | 50.4 | 17.8 | 57.6 | 322.7 | 9.7 | 5 |  
            | 35%绿鹰盖种 | 304 | 32.2 | 10.6 | 72.9 | 364.0 | 23.1 | 2 |  
            | 35%绿鹰盖种+35%绿鹰灌墩 | 311 | 21.6 | 6.9 | 81.5 | 373.6 | 26.9 | 1 |  
            | 二嗪磷 | 272 | 43.3 | 16.0 | 64.7 | 334.3 | 13.6 | 4 |  
            | 二嗪磷 +甲基异柳磷 | 281 | 33.1 | 11.8 | 72.2 | 345.9 | 17.5 | 3 |  
            | CK | 285 | 119 | 41.7 | -- | 294.3 | -- | 6 |    (地点:蒲汪镇于家官庄村,小区调查面积2㎡,5点取样法) 前期搞好盖种的前提下,中后期(7月15日左右)采用90%的敌百虫与20%高效氯氰菊酯、35%绿鹰、30%的邦得乳油灌墩,防效达80%以上,而将蛴螬各减少到最小程度,达到无公害生产要求,收到很好的效果。 5.2无公害杂草化学防治:为了筛选无公害化学除草剂,在项目区安排了防治花生田一年生杂草药效试验,花生品种为丰花1号,小区面积25平方米;供试药剂为96%金都尔60g/亩,57%乙氧氟草醚乳油50g/亩、80g/亩、120g/亩;50%乙草胺乳油150g/亩。于4月28日播种后喷药,处理7个,重复4次,分别于施药后20天、30天、40天抽样调查杂草株数,计算防效。96%金都尔60g/亩,57%乙氧氟草醚乳油50g/亩、80g/亩、120g/亩分别较对照增产26.77%、25.62%、21.20%、15.49%,较50%乙草胺乳油150g/亩分别增产8.22%、7.1%、2.67%. 5.3其他虫害防治:为切实搞好花生无公害生产,发生其他虫害时,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及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操作。发生蚜虫时,推广使用1%苦参素1000-1200倍液或2%印楝素2000倍液;发生棉铃虫、造桥虫等害虫及时采取人工捕捉,并推广生物农药BT200倍喷雾,或1%的苦参素1000倍喷雾;发生红蜘蛛,用1.8%的爱福丁、阿维菌素2000倍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