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践是推动社会现实生活发展的内在动力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经历三大历史发展阶段:“人的依赖性阶段”、“物的依赖性阶段”和“人的自由联合体阶段”。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已经过渡和发展到“物的依赖性阶段”。在其根本性上,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哪种阶段、处于何种形态、怎样生产发展都离不开人的社会现实性活动——实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一切人类存在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得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人类社会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材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直到今天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3]。马克思使用实践的方式分别对人类社会最初原始关系的四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考察,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社会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人的自我再生产——繁殖、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生产,这些现实的反映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并且不断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通过实践的观点探析出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因而在生产实践中研究出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始终贯穿着以生产力为中心的有机体系,它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属性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并且以实践的方式、按照一定的规律、一定的结构、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以此不断推动社会历史逐渐向前发展。马克思高度重视对生产和再生产的考察,他曾指出:“个人的一定的生活方式,是他们自己表现自己生命的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是怎样的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4]也正是这些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生产结构的相互组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他们之间形成多层次的复杂性结构,这也就决定了社会实践的运动、变化与发展。在其现实性上,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体现。正是在社会实践的推动以及人的生产活动中,才产生出不同的社会需要,也正是这种需要使人类不断进行实践活动以推动社会现实生活发生改变。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