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由于教科书的广泛传播作用,中国几代人差不多都接受了苏联哲学界对上层建筑的这种不正确的解释模式。”)等。
历史的经验要吸收,教训要牢记。现在,借助因特网丰富的信息量和强大的传播功能、依靠我国健全的出版体系、凭借丰富多样的期刊杂志、利用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在继承传统传播方式的基础上,还应有所创新。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不是单一的,切忌照搬照抄;其次,摆脱苏联教科书模式的不良影响,建构尊重马克思主义创始者本意且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特征的教科书体系;其三,利用发达的出版发行渠道和多样化的刊物,以它们为阵地和媒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其四,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鼓励学术争鸣,经常性的组织高校师生和研究机构的人员交叉进行学术讨论,借助媒体,不要羞羞答答,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其五,在表述上进行必要的改进,用符合时代特色的语言,构建本土化的话语体系,说大家愿意听、听得懂的话;其六,改变理论创作形式的单一性,鼓励理论者尝试运用小说、散文、诗歌、影视、音乐、戏剧等形式传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以普通民众和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理论的传导;最后,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创新潜能,鼓励他们不拘一格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另外,在传播方式的探索中,要避免片面迎合受众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流于庸俗化、碎片化、娱乐化、口号化,历史上类似的错误不能再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3 胡为雄.毛泽东哲学和当代中国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倪德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探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12).
7 胡为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上层建筑”的阐释及其影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3).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