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Yaniv Poria,Richard Butler和DavidAirey(2003)对“遗产旅游只是简单地表现为遗产地的旅游”这个观点提出质疑,调查了个人的性格、遗产地属性、认知和行为(前期、中期、后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个人对遗产地的认知与旅游的类型有关,同时特别指出与遗产地有密切联系的人(比如有地缘关系的人)可能与其他人表现得不同,最后得出认知才是遗产旅游的核心。
美国的BharathM.Josiam,Melissa Mattson和Pauline Sullivan(2004)探讨了遗产旅游地餐馆对游客的吸引力。论文中创造了新的单词“Historaunt”,并借以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得出餐馆也是遗产旅游地吸引游客的手段之一。
中国台湾的Ching-FuChen和Fu-Shian Chen(2009)研究了体验质量、价值认知、满意度和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运用SEM技术队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发现之间明显的关系是“体验质量→价值感知→满意度→行为意向”。
(4)遗产旅游的其他问题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香港的Sidney C.H.Cheung(1999)意图描述四种不同参与者对遗产旅游的意义。第一是政府;第二是某些机构,他们都试图吸引国际游客;第三是地方性的组织,他们使国内游客自觉地去发现遗产地的文化特色;第四是遗产地的拥有者,他们抗议政府为遗产地总体上的发展而重新进行大规模的修建。
荷兰的GregRichards(1996)研究了欧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消费的关系。一项对欧洲民俗旅游供应和需求的跨国研究表明:遗产地的旅游供求两者都正在迅速增加。作者从遗产地改进的角度,关注了广泛的旅游消费。
二、国内学者对遗产研究的综述
(一)资料来源
作者检索到国内学术界公认的旅游研究方面最具权威的刊物《旅游学刊》从1986年创刊到现在关于遗产旅游的主要相关文献16篇,并为了对国内关于此方向的研究有更清晰的了解,又检索了其他一些知名的旅游研究刊物的相关研究文献。
(二)动态概述
经过对文献的分析,国内的研究在2000年后才出现,起步较国外更晚。起初的论文比较少,直到2004年后相关研究文献才大量出现,研究内容也开始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研究无论案例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都集中在了上文提到的狭义的“遗产旅游”,即没有国外学术界研究的范围广泛。
(三)研究内容综述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梁学成(2006)主要是通过对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及其价值的分析,对我国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模式以及相应的实施对策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现在的遗产旅游主要停留在对各种服务设施和商业性工程项目的“硬开发”上,而忽视了对遗产资源真实价值的“软开发”。接下来进一步分析了世界遗产旅游的价值所在,最后提出了5种开发模式进行研究。
唐俊香、杨新军和马秋芳(2006)以西安城区19个遗产景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旅游潜能。主要采取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结构性问卷调查相结合方法,应用市场需求-承载力矩阵模型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将旅游潜能分成了3类:低市场需求类型、中等市场需求和中等承载能力类型及高市场需求和中高承载能力类型,意图能为决策者、管理者和规划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宋振春和朱冠梅(2007)主要研究了曲阜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深度开发。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旅游论文,一方面考虑到旅游者的感知,分析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产品体系与文化内涵的关系,研究文化内涵挖掘及产品开发的方向;另一方面,考虑了文化遗产旅游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文化旅游产品及其他服务性产品在旅游者满意中的表现和作用,找出产品质量改进的方法与步骤,从而得出遗产旅游深度开发的基本框架。
张纬亚(2007)以南京夫子庙李香君故居和王谢古居为例,从文化遗产角度研究了文学旅游景点的开发。用到的方法同样是调查问卷和用数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对旅游者体验与期望之间的差异分析给出了文学遗产旅游地市场开发策略:定位首要属性;虚实结合;开发与保护结合。
另外,国内的其他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看法。吴必虎、李咪咪和黄国平(2002)主要探讨了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的巨大需求和保护巨大压力之间的矛盾;闽庆文、孙业红、成升魁和王旭海(2007)认为“旅游开发是对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动态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初步设计了三种针对性的旅游开发模式;李玉玲、曲天任(2007)从法律层面分析了旅游开发中文化遗产的保护;骆高远(2008)主要针对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开发的滞后提出有益的对策。
还有很多学者对我国少数民族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了有价值的分析,这里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2、遗产旅游的管理
王兴斌(2002)主要研究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归属问题。通过对黄山、秦始皇兵马俑坑、武陵源以及周口店实地的考察,指出遗产的破坏不在于是否开发,也不在于开发主体是谁。比较分析了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国际模式后,提出我国必须探索自己的管理模式而不能一味照搬其他现存模式。最后提出“自然文化遗产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管理权由各级、各行政主管部门行使,旅游经营权可以进入市场运行,同时建立完整而有效地监督保护体系,实行‘四权分离’的管理模式。”
朱建安(2004)主要探讨了国家公园管理模式是否适合在我国实施这一问题。指出政府经营的困难和不成熟之处,提出政府应该重点发挥其经济职能,废除其行政性垄断。并以一个价格下限模型为例,研究了市场经营有效率的实现途径。
张朝枝、保继刚和徐红罡(2004)主要从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视角来研究遗产资源管理。面对国内关于遗产资源管理的争论问题上,张朝枝等认为政府管理和市场经营并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解决问题的两种途径,关键在于合适的制度安排。文章主要采用了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方法,提出研究的方向应该集中在各种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研究论文格式。
国内学者的研究围绕在遗产旅游的管理到底是由政府管理还是市场经营的争论还有很多,未能达成统一,但提供了很多思路值得借鉴。
3、遗产旅游中游客利益
朱竑、李鹏和吴旗涛(2005)主要从国内游客对世界遗产地的感知角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大量遗产地实地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世界遗产地的形象只是影响游客感知的诸多因素之一,从而给我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世界遗产申报提供了一个借鉴:即遗产地管理者不能仅仅依靠良好的资源禀赋,还需要合理规划和适当宣传;非遗产地不要一味的灰心,要扎实的把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旅游地全面建设和形象提升中。
张朝枝、徐红罡和保继刚(2005)围绕世界遗产地内是否有必要建设索道等现代化交通工具这一争议话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调查武陵源游客的群体特征和满意度,用数学软件SPSS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分析结论。但这只是个案,其普适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罗芬、钟永德、吴忠宏和张西林(2008)研究了世界自然遗产地游客对旅游解说需求。同样是以案例为主,即选取了湖南武陵源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也是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研究结果。同样,一个案例的研究,无法在普适性上具有说服力,但是对于指导具体景点的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徐嵩龄(2008)这主要对“原真性”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游客旅游价值观的角度,对当代遗产旅游中关于“原真性”的诸多提法进行了介绍和评论,最后提出我国的遗产旅游原真性偏好研究方向不能沿袭西方的逻辑,而是应当另辟新径。
此外,陈伟凤、陈钢华和黄远水(2008)对遗产旅游中游客体验的真实性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具体的塑造途径;毛小兰(2008)则应用博弈模型定量分析了遗产旅游资源的定价和调价规范。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4、遗产旅游的影响
徐嵩龄(2007)对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提出我国的遗产旅游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文化意识不足;二是政治意识不足。接下来谈到我国遗产的文化政治价值,讨论了我国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功能,并在最后给出如何改善和提高我国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效果的思考。
冯俊新、张凯云和钟笑寒(2008)对文化遗产资源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中国的跨省数据构建了相关计量模型并作出回归分析旅游论文,得出了结论:前者对后者确实有显著促进作用;国内游客看重开发程度,国外游客看重文化遗产资源本身;古代文化遗产吸引力高于近代文化遗产,但对国外游客影响很小。其结论对于不同遗产地区制定相关政策有参考价值。
5、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的重大论题之一。陶伟(2000)主要对中国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章首次对中国世界遗产地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把握,从而揭示了遗产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了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相应的建议的对策。
孙克勤(2008)和于富业(2008)都是从汶川地震对当地遗产地的影响的角度研究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孙克勤首先介绍了四川的世界遗产地在这次震后受损情况,进而指出重建遇到的问题,最后给出在后重建和保护的具体对策,很多都是切实可行的;于富业则以青城山-都江堰为例探讨了世界遗产地旅游危机管理的相关问题。地震给四川的旅游带来惨痛的损失,青城山-都江堰就是一例。于富业谈到了该遗产地旅游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危机管理模式,对其他世界遗产地都是很好的借鉴。
三、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遗产旅游的研究文献的纵向以及横向的分析比较我们不难发现:
(一)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遗产旅游的研究起步都比较晚,中国的研究主要跟随着国外研究展开,但是研究范围还比较窄,需要吸收大遗产概念和分类,如博物学遗产、科技遗产、农业遗产、工艺遗产、工业遗产、交通遗产等,拓宽研究范围,。
(二)重视个案研究、实证研究。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遗产旅游与遗产管理的个案研究、实证研究,一方面,扎实的个案与实证研究更符合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调查详实的个案与实证研究更能为实践作指导。但缺点是特性比较强,普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虽然有理论的研究,但是理论深度探讨不够,在理论体系建设方面有待加强。要完善概念体系建设,研究遗产与遗产旅游的概念、内涵、外延、分类等基本理论,建立规范的遗产旅游与遗产管理研究体系,特别是要认识到自然风景资源的人类遗产属性,认识到遗产的唯一性与世界性。
(四)遗产旅游的研究视角要扩大,要重视多学科的共同研究。遗产本身就是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等等都参与到其中,这就需要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取得理论观点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丰富,这样也利于研究内容的深化。比如就经济学中关于遗产旅游的金融投资与支持以及保险,地理学中关于遗产旅游的规划以及遗产旅游地的通达性研究等都值得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Brian Garrodand Alan Fyall.Managing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2000,27(3):682-708.
[2]Poria,Yaniv,Butler,Richardand Airey,David.Clarifying Heritage 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2001,28(4):1047-1049.
[3]Brian Garrodand Alan Fyall.Heritage Tourism: A Question of Definition[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2001,28(4):1049-1052.
[4]Edwards,JonathanR.The UK Heritage Coasts:An assessment of the ecological impacts of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7,14(1):702-713.
[5]Van derBorg,Jan,Costa,Paolo and Gotti,Giuseppe.Tourism in European heritagecit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687-692.
[6]Peleggi,Maurizio.Nationalheritage and global tourism in Thailand[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1996,23(2):573-581.
[7]Doug Ramseyaand John Everittb.If you dig it,they will come!Archaeology heritage sites andtourism development in Belize,Central America[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909-916.
[8]Browne,Rita-Jeanand Nolan, Mary Lee.Western Indian Reservation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1989,16(3):1013-1024.
[9]Edwards,J.Arweland Joan Carles Llurdés i Coit.Industrial Heritage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 :163-181.
[10]Philip FeifanXie.Developing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A case study of the proposed jeepmuseum in Toledo,Ohio[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199-212.
[11]T.Chang,C.Milne,Simon,Fallon,Dale,Pohlmann.Corinne:UrbanHeritage Tourism:The global-local nexus[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1996,23(2):647-645.
[12]Teo,Peggy andHuang,Shirlena.Tourism and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Singapore[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1995,22(3):562-571.
[13]Shackley,Myra.Toomuch Room at the In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
[14]Simons,MichaelS.Aboriginal Heritage Art and Moral Rights[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2000,27(2):27-38.
[15]Ondimu,KennedyI.Cultural Tourism in Keny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4):13-17.
[16]Hall,Michael andWouters.Mariska.Managing Nature Tourism in the Sub-Antarctic[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1994,21(2):891-903.
[17]Garrod,Brianand Fyall.Alan.Managing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2000,27(3):762-781.
[18]Prentice,RichardC.,Witt,Stephen F.and Hamer.Claire,Tourism as Experience:The case of heritagepark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1):473-478.
[19]Moscardo,Gianna.MindfulVisitors:Heritage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732-743.
[20]Mclntosh,AlisonJ. and Richard C.Prentice.Affirming Authenticity:Consuming culturalherita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3):1213-1229.
[21]Herbert,David,LiteraryPlaces.Tour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2001,28(2):921-930.
[22]Poria,Yaniv,Butler,Richardand Airey,David.The Core of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2003,30(1):238-254.
[23]BharathM.Josiam,Melissa Mattson and Pauline Sullivan.TheHistoraunt:heritage tourism at Mickey’s DiningCar[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453-461.
[24]Ching-Fu Chenand Fu-Shian Chen.Experience quality,perceived value,satisfaction andbehavioral intentions for heritage tourists[J].Tourism Management,2009,(1–7):1-7.
[25]Cheung SidneyC.H.The Meaning of a Heritage Trail in Hong Kong[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1999,26(3):362-371.
[26]Richards,Greg.Productionand Consumption of European Cultural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1996,23(2):744-751.
[27]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6(6):16-22.
[28]唐俊香,杨新军,马秋芳.基于市场需求—承载力矩阵模型的遗产旅游潜能研究—以西安城区19个遗产景点为例[J].旅游学刊,2006(7):38-42.
[29]宋振春,朱冠梅.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深度开发研究—以曲阜为例[J].旅游学刊,2007(5):54-60.
[30]张纬亚.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南京夫子庙李香君故居和王谢古居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07(3):40-44.
[31]吴必虎,李咪咪,黄国平.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J].地理研究,2002(9):617-626.
[32]闽庆文,孙业红,成升魁,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7(9):856-859.
[33]李玉玲,曲天任.浅析旅游开发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问题[J].行政与法,2008(9):126-127.
[34]骆高远.我国的工业遗产及其旅游价值[J].经济地理,2008(1):173-176.
[35]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J].旅游学刊,2002(5):15-21.
[36]朱建安.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J].旅游学刊,2004(4):79-84.
[37]张朝枝,保继刚,徐红罡.旅游发展与遗产管理研究: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视角—兼遗产资源管理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04(5)35-40.
[38]朱竑,李鹏,吴旗涛.中国世界遗产类旅游产品的感知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5(5):21-25.
[39]张朝枝,徐红罡,保继刚.世界遗产地内索道乘客的特征、满意度及其影响—武陵源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05(3):33-37.
[40]罗芬,钟永德,吴忠宏,等.世界自然遗产地游客旅游解说需求之研究—以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8(8):69-73.
[41]徐嵩龄.中国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兼评“四权分离与制衡”主张[J].旅游学刊,2003(4):30-37.
[42]陈伟凤,陈钢华,黄远水.遗产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及其塑造途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82-185.
[43]毛小兰.遗产资源旅游利用中经营者与旅游者的利益平衡分析[J].特区经济,2008(3):168-169.
[44]徐嵩龄.我国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J].旅游学刊,2007(6):48-52.
[45]冯俊新,张凯云,钟笑寒.文化遗产资源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基于中国跨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8(5):497-502.
[46]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00(5):35-41.
[47]孙克勤.四川汶川地震灾后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重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9):1-5.
[48]于富业.从汶川地震看我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危机管理—以青城山—都江堰为例[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9):141-144.
[49]徐嵩龄.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J].旅游学刊,2008(4):35-42.
[50]夏毅榕.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旅游开发[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4-47.
[51]杨灿和,周俊满.白族遗产保护与民族旅游开发—以大理为个案[J].大理学院学报,2007(9):18-2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