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协作的。
3.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四、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培养策略方案
1.定期与多元化培训形式
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可以相应开展多元化的教师培训,如院校培训、校本培训、短期培训、教师研修等。院校培训优势明显,教师可以集中时间,全身心地投入系统学习知识、技能等。教师不可能长期有闲暇时间参与院校培训,校本培训可以有效利用教师的闲暇时间,根据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情况,开展有侧重的教学交流、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专题培训等,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也可以参与一些院校或教师教育机构组织的短期的、集中的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这种培训有一定的实践应用指导性。教师也可以通过研修,自主地、不定期地开展信息化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学习研究,它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个体成长的重要动力源泉。
2.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方式相结合
信息化社会中,获取学习信息资源的渠道已经多元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知识获取、教学经验分享、教学研讨、协作教学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的方式来实现,实现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的有机结合。
3.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技术知识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培训等方式获得离散的教学技术知识。教学技术知识需要转变为教学应用能力,就需要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学习中体验模仿,通过积极参与教学实习,强化对技术知识的实践应用转化。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将所学教学技术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也是技术知识得以及时转化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教学实践应用,也体现在能力培训的项目中,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学科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技术学习,并将所学技术知识与教学实践应用有效结合,是教师培训的可行方式选择,实现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无缝衔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示范性和实践性。
4.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
在信息化社会,需要教师既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也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自主学习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动力,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始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开放性、动态性、终身性,就需要教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化社会的教师协作交流,既包括教师同行间的协作教学交流、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也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家的交流对话。信息化社会中,教师既要能够实现面对面的协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发展虚拟的、或远距离的、或跨时空的教师信息化协作与对话交流的能力,后者集中体现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方面。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有效共享集体的知识、经验与智慧,形成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共同体。
五、结语
教师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形成关于信息化教育的积极态度,不断强化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言教学的意识,自觉提高自身信息化技术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翠萍.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及其培养[J].外语界,2006(4).
2 陈文娟.中职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改革思考[J].职教论坛,2010(1).
3 钟志贤等.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4 黄玲芳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探讨[J].科教导刊,2011(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