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阶段特征的表面现象看似价格极度膨胀,其本质特征含有对债权国“过度负债”的因素。随之而来的是消费的继续攀升及储蓄率的下降,要维持这种较高的效用水平是必然继续依赖这种借贷关系的,从而使得外债继续增加及本国资产价格过度的膨胀,“非理性的繁荣”时期到来。

债务循环的后果是吹大了资产价格的泡沫,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越聚越大,金融风险相应增加,虚拟资本膨胀的程度严重超出了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在实体经济无法支撑泡沫膨胀的极点处,“意外的冲击”便导致了资产价格暴跌。此处的“意外的冲击”可以看作是在美国房地产价格上升早已超出了购买力的水平,而是依赖发行债券过度借贷资金给低收入者使其具备购买房屋的虚假消费能力的时候,而引起的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不能支撑。消费与供给的矛盾已经超越了可以调和的阶段,再加上货币政策稍一紧缩,便引发了以房地产为抵押的一系列债券及其衍生品价值的下跌。由于资本循环过量停留在金融体系内部,以房地产为抵押的次级债券在美国内部及其债权国涉及面甚广,从而使得次贷危机引发为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预期资产价格将下跌的背景下,投资者信心崩溃,资产价格暴跌,投资者争相抛售其资产。各大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基金公司及保险等金融机构亏损累累,乃至破产、倒闭。而同时净资产减少,整个经济体系收缩信贷,经济活动水平下降,消费水平明显减少,物价下跌,企业盈利减少,产出水平由于需求能力的下降而下降,经济的萧条已成定局。
四.结论与建议
对债权国循环借贷,不失时机地使外债缩水,是美国人以其雄厚的科技、经济及军事实力为依托,经过长期的借贷经验积累而发现的一条可以不劳而获的聪明的路径,但是这条路径内在的不稳定性却引发了金融危机。
世界各国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新兴经济体在经历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从中获得经验与教训的确值得认真地反思。从长期看应摆脱美元本位制、实行多元储备,投资形式及区域多样化。应着眼于全世界的范围内而不是单单在美国购买能源、原材料及企业等实体资产。最根本的是经济发展模式从出口驱动型转向消费驱动型是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Michael Mah-Hui Lim, 2008, Old Wine in a New Bottl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Causes and Consequences,Th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P.O. Box 5000 Annandale-on-Hudson, NY 12504-5000,Working Paper No. 532,April.
[2].Michael P. Dooley,David Folkerts Landau,Peter M. Garber, 2008, Will Subprime Be a Twin Crisis for the United States,NBER Working Paper, No. 13978, April.
[3].Irving Fisher(1933) ,“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d depression”,econometrica, 1933,vol.1,No.4,pp337-357.
[4].[美]迈克尔•赫德森,2008,《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央编译出版社。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