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金融论文

德国、日本、台湾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网

时间:2013-11-30  作者:步艳红
美国甚至在1987年4月提出了全面取消台湾享受的一般优惠关税待遇,作为惩罚。台湾当局分析了自身贸易顺差的主要特点:台美市场悬殊,美国市场是台湾的12倍;二是台湾出口美国有三分之一的产品是美国跨国公司在台设厂,在台湾生产零组件,回销美国供总公司使用;三是台从美采购物品,输往日本和香港。台湾政府在同美国的博弈中,首先坚持了自由市场的国内经济环境;其次同过增加进口等措施,缩小顺差,动态改变对美的贸易顺差;还强调了台币和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横向比较,参考其他国家的汇率变化,以本国产业的承受力进行汇率缓慢升值。

2.台币升值过程中的货币政策

台湾地区应对新台币升值压力的主要措施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通货膨胀压力。具体措施包括,调整准备金要求、利率自由化;适时地放松其外汇管制,变“宽进限出”为“限进宽出”;实行全面的经济自由化、经常项目可兑换,并逐步实行以自由议价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缓解货币升值的压力。显然,台湾的货币政策也主要是应对升值过程中的国内通胀压力和国际社会对其汇率管制的批评。

3.台湾成功的产业升级

自广场协议到1987年,台币累计升值37%。传统产业确实遭受了较大的打击,台湾当局对经济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出台了“产业升级条例”,将通讯、资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等十大高科技产业列为重点发展对象,台湾工业结构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粗放式的经营中转移到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集约化经营上来,高科技产业主导了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台湾在汇率改革的关键时刻,找到了支撑自身长期发展的原动力,与信息产业链相关的电子产业集群的形成。随后,台湾电子产业即在全球电子供应链体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电子信息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三位,成为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抵消了台湾在汇率升值情况下对台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为台湾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三个国家(地区)政策效果的评析

(一)存在的共同问题

德国和日本都属于二战后,在重建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大国,而且都是通过出口导向实现经济腾飞。台湾同样也体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下,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但三者在汇率政策方面差异较大,虽然德、日两国都在“广场协议”后的短期内实现了本币的大幅升值,但由于产业结构和货币政策不同,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效果。台湾则是采取了灵活的政治策略,实施了较为缓慢有序的升值。在升值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也十分相像,一是由于货币升值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二是对传统出口型经济的破坏作用。

(二)重要指标的比较

 

德国

日本

台湾

实行浮动汇率的时间

1971

1973

1987

广场协议前的汇率水平

基本处于均衡水平

处于严重低估状态

低估状态

广场协议后3年内升值幅度

101%

99.6%

37%

周边地区的汇率环境

欧洲地区的联动汇率机制

升值幅度高于周边地区

与亚洲四小龙保持一致

升值期间的货币政策

治理通胀为核心,保持币值稳定

持续扩张性货币政策

紧货币和宽财政政策,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自由化

产业发展特点

产业结构处于产业链高端,具有绝对优势

产业较为脆弱,没有形成地缘优势

实施推出产业结构升级政策

(三)政策效果的评估

经济发展和货币汇率走强之间存在如下特征:一是相关性,即经济实力的增长导致货币走强;二是滞后性,货币走强一定程度滞后于经济增长;三是阶段性,即货币升值主要体现在以经济起飞到成熟或者经济破坏后的重建阶段。从汇率制度转型的过程来看,主动平稳型的国家,其转型过程都是有序、渐进的;危机推动转型的往往是在投机冲击的压力下骤然转向浮动汇率制度。德国属于主动平稳转型的国家,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汇率变动没有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日本在汇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核心问题还是错误的货币政策。台湾当局虽然是属于危机推动型的汇率改革,但是在汇率升值方面始终保持了主动、渐进升值的策略,特别是配套实施了正确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使经济得以平稳过渡。

三、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

(一)我国的汇率改革的市场环境

1.较大的内部和外部压力

目前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占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的43%,当时日本占了50%,国际上人民币可能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同时,中国在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和本币国际地位等方面还与当年日本和德国的差距甚远。中国以出口电子产品和纺织品为主,产业结构多以劳动密集型和能源消耗型为主。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依赖进口的能源成本上升,出口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但短期内又找不到更好的增长引擎。当前经济增长和本币升值存在矛盾。

2.升值预期的作用和通胀的治理

人民币在2005年汇改以来累计升值28%。升值过程中,升值预期始终存在,热钱的流入时钟影响者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如何减少对经济的危害,防止泡沫经济的出现是货币政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元在国际结算占比为80%,全球外汇储备总量中美元超过60%,两次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美元取代日元成为最重要的套利货币。中国输入型通胀越来越明显。而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并存的压力使得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提出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路径选择的建议

通过上述三个国家和地区汇率市场化改革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学习德国的独立货币政策,借鉴日本经济大起大落的教训,借鉴台湾灵活的应对措施,并提出以下几条政策建议:

1.坚持“以我为本”的汇率政策

汇率市场化改革要遵循适时、适度两原则。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当前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状况研究-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财政投资评审与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管理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金融论文
最新金融论文
读者推荐的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