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金融论文

德国、日本、台湾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网

时间:2013-11-30  作者:步艳红

论文摘要:德国、日本、台湾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德国,日本,台湾,汇率,市场化
 

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后,英、法、德、日为改变美国庞大的贸易逆差局面,容忍本国货币在短期内大幅贬值,1986年后,美国继续向新兴工业化国家施压,要求其同步实施贬值政策。本文选取的德国、日本、台湾三个国家、地区,通过分析其在本币升值过程中采取的不同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汲取其中经验和教训,作为我国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政策取舍的借鉴。

一、“广场协议”前后三个国家(地区)的汇率政策变化及经济影响

(一)德国

1.德国马克较早的实施了汇率的市场化

德国马克是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前期,开始自由浮动。在整个70年代,由于德国经济快速增长,马克兑美元出现了大幅的升值,导致对美出口锐减,但是在欧洲地区得到了补偿。可以说,德国马克在“广场协议”之前就基本通过汇率市场化实现了均衡汇率。“广场协议”之后,迫于政治压力,马克也在短短的两年多升值了接近101%。货币短期内的大幅升值对国内经济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通胀的压力。

2.德国央行成功的货币政策

西德央行的主要货币政策是以改善国际收支和稳定马克汇率为目标,联邦银行把货币政策的重点放在防止“进口型”通胀加剧方面。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德国持续了很长时间。除了利用利率杠杆,德国央行格外重视根据生产能力的增长率、价格上涨率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三个因素的变动来考虑基础货币的增长率。重视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根据经济景气程度掌握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的信贷规模,调控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达到控制通胀的目标。由于在马克升值过程中,国内的M1、M2、M3、M0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相差无几,在很大程度上熨平了经济周期的大幅波动,德国境内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当然,这也与德国自身产业发展的特点有关。因此,可以看出,马克大幅升值后,其平稳的货币政策使其没有出现大的经济波动。

3.德国产业优势和联动汇率制发挥的积极作用

德国的产业优势和欧洲主要国家的联动汇率制也是西德经济平稳过渡的主要原因。汽车及其配套工业、机械设备制造工业、电子电气工业及化工业是德国的四大支柱产业,也是德国出口的优势所在。总体来看,德国工业的突出特点在于技术水平高,广泛应用新科技,注重创新和研发投入,出口产业处于产业链高端,定价能力强,可替代性差。因此对于转移升值压力的能力较强。德国处于欧洲的中心,西德与很多欧洲国家实行了联动汇率制度,保证了其在欧洲地区的币值稳定,虽然马克兑美元的持续大幅升值减弱了对美的出口,但是德国依靠其核心的产业优势,在欧洲地区的出口依旧稳步增长。

(二)日本

1.日元较为被动的汇率市场化改革

日本是在1973年推进日元汇率向浮动汇率制过渡。但是在整个70年代,由于政府的干预,日元汇率和经济增长明显背离。政府干预汇率,目的是通过贬值促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广场协议”后,日元在3个月内就升值了20%,1985年当年日元就升值了25.2%,87年和88年又分别升值26%和28.8%,3年内累计升值99.4%。急剧的货币升值不但是其丧失了国际货币的信誉和地位,还促使日本国内传统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使国内产业空洞化,内需不足,国内投资不足,日本经济陷入通缩。

2.日本央行失败的货币政策

伴随日元的急剧升值,日本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抵消日元升值的通缩效应。因此,日本经济陷入衰退的根本原因并不完全在于日元升势本身,而是日本央行实施的持续宽松货币政策,使流动性过剩推高了房地产和股市泡沫,1985-1989年,日本股市平均年增长49%,商业用地价格上涨了1倍,住宅用地上涨60%,随后日本又采取了急剧的紧缩政策,致使泡沫破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没有围绕日本经济的长远发展战略,为汇率和利率波动导致经济大起大落,最终使经济陷入长期困境。

3.日本产业发展的相对劣势

与德国相比,日本的产业地位和亚洲地缘政治方面的劣势也没有为日本经济恢复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日元在大幅升值过程中,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家电、造船等传统产业,以信息产业、生化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方面还不成规模。曾经帮助日本迅速崛起的产业省,没有在这个关键时期扶植发展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因此,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以致后来长期的低利率环境进入了长期的“流动性陷阱”,实体经济始终得不到恢复。

(三)台湾

1.台币的缓慢升值策略

继广场协议,英、法、德、日本国货币大幅升值后,台湾大幅贸易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成为美国要求其升值的重点目标。在与美国多次博弈过程中,台湾实施的是缓慢升值策略,并于1987年7月开始放开汇率管制。台币是在美国的压力下,从1986年开始升值。台湾政府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1986-1987年间,累计升值15%,其纺织和玩具出口产业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美方对台币缓慢升值的措施极为不满,要求其在1987年半年内升值20%,由于当时国际市场预期台币升值,热钱大量流入台湾,造成了更大的外汇储备。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当前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状况研究-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财政投资评审与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管理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金融论文
最新金融论文
读者推荐的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