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年7月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一直处在对外升值的通道中。截止2010年7月2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约22.05%。但与此同时,人民币在国内按购买力计算的对内价值趋于下降,表现为国内资产价格大幅上升,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一路上扬,人民币“外升内贬”的走势日益明显。本文在对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这一现象共存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剖析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关键词: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根源,对策
 一、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基本情况 一国货币的价值包括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其中对内价值由商品价格即国内物价来反映,对外价值指一国货币的汇率水平。鉴于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美元在国际市场标价和外汇储备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美元在一篮子货币中权重较大,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作为人民币对外价值的代表。2005年8月至2010年7月,人民币在升值的外在力下,其对美元月平均增速高达0.36%。与此同时,国内CPI单月环比增速从1.3%上升至3.7%。人民币出现了明显的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现象(表一)。 表一2004年以来人民币对内外价格的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 年份 | 消费价格指数 (%)(CPI)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  
            | 名义汇率 | 升值率(比上年) |  
            | 2004 | 3.9 | 8.2765 | 0.002 |  
            | 2005 | 1.8 | 8.0702 | 2.49 |  
            | 2006 | 1.5 | 7.8087 | 3.24 |  
            | 2007 | 4.8 | 7.3872 | 5.40 |  
            | 2008 | 5.9 | 6.8349 | 7.48 |  
            | 2009 | -0.7 | 6.8282 | 0.10 |  
            | 2010 | 3.3 | 6.6227 | 3.00 |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胀率与汇率的变动方向互逆的,即通胀率上升,本币汇率就会下降。反之,通胀率下降,本币汇率就会上升。这是因为,国内需求扩张是引起通胀的成因,而需求扩张除了引发通胀,还会因为国内供给不足而引起进口增长超过出口,导致贸易逆差,相应引起本币贬值。但是在今天的中国,通胀率与汇率的关系与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在国内物价水平大幅度上升的同时,人民币也强劲升值。 二、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原因分析 人民币不断对外升值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既有我国经济体系内部的动力,也有外来的压力。国际收支超额顺差、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国际政治压力、市场预期及突发事件等都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可见推动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原因是内部与外部兼而有之。从长时间的观察来看,人民币对外升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一国汇率变动的根本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走势的持续强劲,必然导致国际上对人民币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加强了相关贸易伙伴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他国更趋于选择人民币作为收款货币,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构成了货币强势的经济基础,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总量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形成了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宏观经济基础。 2、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和高额的外汇储备 长期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倡导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出口的拉动使我国保持着对发达国家长期的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2001年以来,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逐渐扩大,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表二)。 表二2001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和外汇储备余额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 年份(月份) | 经常账户差额 | 贸易账户差额 | 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 | 外汇储备余额(期末) |  
            | 2001 | 174.05 | 340.17 | 347.75 | 2121.65 |  
            | 2002 | 354.22 | 441.67 | 322.91 | 2864.07 |  
            | 2003 | 458.75 | 446.52 | 527.26 | 4032.51 |  
            | 2004 | 686.59 | 589.82 | 1106.60 | 6099.32 |  
            | 2005 | 1608.18 | 1341.89 | 629.64 | 8188.72 |  
            | 2006 | 2532.68 | 2177.46 | 100.37 | 10663.25 |  
            | 2007 | 3718.33 | 3153.81 | 735.09 | 15282.49 |  
            | 2008 | 4261.07 | 3606.82 | 189.65 | 19460.30 |  
            | 2009 | 2971.00 | 2495.00 | 1448.00 | 23991.52 |  
            | 2010 | 3054.00 | 2321.00 | 2260.00 | 28473.38 |  持续的双顺差意味着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人民币会升值。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表明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货币汇率的能力增强,加强了外汇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有助于人民币的升值。 3、美元在世界范围内贬值加强了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单边升值预期 由于美国双赤字居高不下,加上次贷危机的影响,美联储多次降息,投资者对美元信心持续下降,纷纷抛售美元,从而导致了美元对国际主要币种的全面贬值。美元不断贬值态势加强了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单边升值预期。国际套利机制诱使境外投机资金涌入境内,国际资本市场形成了对人民币的超额需求,进而推高外汇储备增量,加剧央行冲销压力,助推了人民币的升值。 4、全球政治角力要求人民币对外升值 人民币升值本来是一个经济层面的问题,但现在它正在被逐渐政治化,它反映了当前复杂微妙的国际关系及中国所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背后其实是一场复杂的全球政治角力。为了转移日益尖锐的国内矛盾,美日两国以人民币被低估获取出口的竞争优势为借口,压迫人民币升值。美国想借此遏制中国的出口,改变其持续不断的贸易赤字状态。而日本则想通过压迫人民币升值遏制中国的发展以谋求在东亚地区的领导地位,保证日元在亚洲的主导地位。 三、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原因分析 人民币对内贬值,实际购买力下降,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部分商品供不应求、原材料成本上升、货币供应投放速度过快、外贸资金流入增加等。但笔者认为,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传导是人民币对内贬值的重要原因。 1、流动性过剩 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央行强行不让人民币升值,由于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得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大量收购外汇,大量的外汇储备形成了大量的人民币占款,进而增加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由于货币的乘数作用,造成市场流动性增加甚至过剩。而与实体经济的需求相比,货币供应量相对偏高,流动性过剩凸显。 此外,由于世界几大经济主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范围内的过剩流动性,推动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推动全球过剩流动性向中国注入。2002年以来,全球GDP的平均增幅为2%-5%,而以美元为代表的全球基础货币的增长率则高达10%-25%。美国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进行美元的超额供给。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