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金融机构可以在融资协议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如高校的财务状况发生恶化,无法按时偿还利息和本金,金融机构有权随时终止和约。另一方面,签订违约惩罚条款。高校到期无法履行协议的任何条款或不能偿付任何需要偿还的融资,整个融资将立即到期并被要求立即偿还,同时还规定一些惩罚性的契约条款。
(三)贷后跟踪监督
贷后跟踪监督是融资风险预防和控制的重要环节,金融机构应采用VaR为核心的现代风险管理。它描述了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给定的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资产或其组合可能遭受的最大潜在损失值;或者说在一个给定的时期内,某一金融资产或其组合价值的下跌以一定的概率不会超过的水平是多少。公式为:Prob(△P>VaR)=1-c,△P为证券组合在持有期内的损失,VaR为置信水平c下处于风险中的价值。
采用局部估值法中的德尔塔-正态分布法,通过仅在资产组合的初始状态做一次估值,利用局部求导来推断可能的资产变化而得出风险衡量值。假设组合回报服从正态分布,其公式为: , 为初始投资额, 为标准正态分布下置信度 对应的分位数, 为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差, 为持有期。
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VaR技术对高校融资进行风险计量、风险限额的确定与分配、风险监控,针对高校的实际运行状况,按天计算VaR值,结合金融机构的VaR参考标准,及时调整对高校的融资策略。
六、高校自身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经济责任制
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文件,要求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并贯穿高校运行的全过程。首先,高校应成立一个融资项目小组,制定一个完善的审核机制,对融资项目进行必要性、可行性、效益性论证,选定一些关乎学校长远发展,且急需解决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融资。其次,逐级建立融资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校(院)长作为高校融资项目的总负责人,对全部融资资金的使用负责,各级财务人员则应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负责。
(二)明确高校融资规模
高校应综合考虑未来经费收支增长、资金现值、事业基金中一般基金的余额等因素后,测算历年的非限定性净收入结余的现值及目前可动用的资金来确定融资额度。其中,非限定性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附属中小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必要刚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
假设非限定性收入与必要刚性支出按同比例增长,则高校的非限定性净收入也将按同样速度递增,增长比例由近几年高校融资的平均增长比例及学校的规模来确定;高校事业基金中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资金为A。则n年期累计融资控制额度M的估价模式为: ,式中:P为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 为基期非限定性净收入,g为非限定性净收入的增长率,Κ为资本成本,n为预期还款年数。n年期累计新增融资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融资控制额度-累计未偿还融资余额。因此,高校融资规模应以n年期累计新增融资控制额度为限。
(三)优化融资结构
高校应认真分析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和项目建设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一方面,合理搭配融资期限。高校应合理搭配短、中、长期限的融资额度,避免资金的集中支出和闲置,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合理搭配融资品种。借助直接和间接融资手段,实行多元化的融资策略,优化融资结构。
(四)拓宽高校融资渠道
为了解决自身发展的资金“瓶颈”,高校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完善传统融资渠道建设。大学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关系,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加强高科技研发能力,开展灵活的校企合作方式,承担企业研究课题,出让专利和技术等;大学应设立专门的募捐机构,借助校友会的作用,吸收多方支持,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开拓新融资渠道。借鉴国外发行教育彩票和我国社会福利及体育彩票的经验,发行适合中国实际的教育彩票;利用BOT方式筹资,对基础设施工程实行“建设—经营—移交”,降低融资风险。
(五)建立有效的融资风险预警系统
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要求建立财务预警系统,通过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分析发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和财务运作的隐藏问题,预先告知管理和决策者采取防范措施。
假设现有融资风险指数为β,其计算公式为:β= ,式中:W为累计未偿还融资余额,M为n年期累计银行贷款控制额度。现有的融资风险程度评估标准如下:0.8β≤1,高风险;0.6β≤0.8,较高风险;0.4β≤0.6,中等风险;0.2β≤0.4,较低风险;0β≤0.2,基本无风险。实际操作中,常以3个月作为现实支付能力的警戒线,自有资金占年末存款的比重低于50%,应采取措施改变资金结构。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