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确利用WTO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向世界表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
WTO贸易政策评审机制的目标是通过定期的评估提高成员方贸易政策、贸易措施的透明度,促进成员方政府更严格地遵守WTO规则,履行各自的承诺。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规定,WTO在8年内将每年对中国贸易政策与措施审议一次,这是由于WTO成员方对中国贸易政策仍有所担心。虽然对我国贸易政策的评审可能成为少数国家对中国贸易政策评头论足的场所,但同时我国也可以充分利用该评审对我国贸易政策进行阐述,让WTO及其成员方尽早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
(四)注重发展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关系,努力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
非洲土地广袤,人口众多,拥有56个国家,八亿人口,3200多平方公里土地,是一个大市场。除了南非和埃及以外都很落后,他们工业品办公用品都靠进口,而且进口没有限制,只要交关税就允许进口。[29]非洲国家与我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非洲国家人民与中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谊,对中国人非常尊重。由于过去我国对非洲的援助,中国的形象在非洲非常好。非洲的物价是中国国内的十倍以上。[30]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在非洲设立分支机构、分厂或开展境外带料加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中国的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玻璃工业、瓷砖工业、自行车工业、纺织工业、服装行业不仅产量位居第一,质量也相当可靠。因此,我们的企业可以在非洲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此外,非洲还可以成为我国企业将产品打入欧美的跳板。根据《洛美协定》,凡签署协定的非洲国家企业,其产品可以免税进入欧盟成员国市场销售。我国企业可以把闲置的设备放到非洲去,使非洲成为我们的产品进军欧洲的通道。
由此可见,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是由美国和中国两国国内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主宰着。中国的廉价商品在出口上的优势,造成了美国国内大量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到中国商品的影响,进而导致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对美国官方政策(政治问题)形成了巨大压力。这是在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双方面的互动关系。而在中国国内,许多外贸企业因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在商品出口上受到巨大影响,美国政府加征的关税往往导致中国外贸企业破产。因此,中国政府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中国外贸企业利益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展开政治斡旋。这是中国国内政治与经济的互动。从国际层面上考察也是如此,美国方面为了在政治领域取得对中国的优势,就把“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作为影响中国政府发挥作用的牵绊之一。如何才能取得美国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更要从政治领域着眼,进行多方面的外交努力。
参考文献
[1] 《已有77个国家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008年2月29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42773/6937629.html。
[2] 刘琼:《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通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决定》,2006年11月16日,http://finance.cctv.com/special/C16873/20061116/104701.shtml。
[3] 马宏建:《“反倾销”与“非市场经济地位”》,载《金融信息参考》2004年第8期第47页。
[4] 孔繁来:《江小涓探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最新进展》,载《学术动态》2004年17期第10-11页。
[5] 蒋小红:《非市场经济地位和欧共体对华反倾销法律》,http://www.iolaw.org.cn/paper/paper303.asp。
[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联合课题组《何谓非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载《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2004年第39期(总第474期)。
[7] 乔新生:《中国离市场经济地位有多远?》,载《决策咨询》2004年第8期,第46-47页。
[8] 贾泽驰:《是否应该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http://news1.jrj.com.cn/news/2004-06-04/.html。
[9] 穆良平、张静春:《中美贸易逆差与美国贸易保护的转变》,载《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第5期第48-51页。
[10] 《五大热点左右中美经贸前景》,http://news.webtextiles.com/info/info_view.asp?infoid=82649。
[11] 《中美博弈市场经济地位》,2004年12月31日,http://news.webtextiles.com/info/info_view.asp?infoid=74053。
[12] 王立:《2004年上半年中美经贸关系分析》,载《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11期,第34-37页。
[13] 《中国与美国博弈“市场经济地位”的策略选择》,载《中国内部审计》2004年第11期第54-55页。
[14] 程雄、李晋:《大国风范、大国魅力――谈温家宝总理的美国之行》,载《领导科学》2004年第1期第8-10页。
[15] 刘光溪:《入世加强改革,改革促进发展――入世两周年形势评析》,上海《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2004年1期1-7页。
[16] 薛小荣:《中国与美国博弈“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研究》,载《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7] 高文书:《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及其应对》,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1期第27-30页。
[18] 吴宗祥、曹隽、高苓宵:《行业协会、WTO规则与产业治理机制》,载《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21-26页。
[19] 周少芳:《“非市场经济国家”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40-43页。
[20] 《如何看待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载《学术动态(北京)》2004年17期4-9页。
[21] 艾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冷思考》,载《时代经贸》2004年第6期第60-63页。
[22] 《“市场禁济地位”另寻突破》,http://www.china.org.cn/chinese/OP-c/586542.htm。
[23] 曾杰:《反倾销与中国企业的市场地位问题》,载《江苏科技信息》2003年第8期第45-48页。
[24] 《浅析市场经济地位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www.8bio.com/Article/Class1/Class3/200503/4746.htm。
[25] 《“市场禁济地位”另寻突破》,http://www.china.org.cn/chinese/OP-c/586542.htm。
[26] 厉汝明:《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共园由贸易大国到经济强国之梦》,载《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6年第8期第14-16页。
[27] 陈明聪:《中国应对反倾销中抗辩“非市场经济”之方略》,载《福建经济》2003年第10期第17-18页。
[28] 《WTO贸易争端解决的程序》,http://www.china-customs.com/customs/data/1213.htm。
[29] 《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场大讨论》,http://www.dajun.com.cn/yantaohui.htm。
[30] 《遥望非洲――资本篇:冀商资本掘金非洲“新大陆”》,载《燕赵都市报》2006年11月06日第7版。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