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论文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多。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就业渠道狭窄。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就业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大,素质相对较低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农民约为8亿。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多,2010年将有可能超过两亿,[①]相当于一个大国的总人口数,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此外,我国农村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比城镇低3年。农村的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75%。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在劳动力市场上出于弱势地位,没有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资本,大多在脏、累、差的非技术性或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简单、粗放的工作,就业渠道狭窄,很难有较高的收入且就业不稳定,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二)以户籍制度为重要标志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建国后我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已作出了许多重要调整,户籍制度正在逐步放开,歧视性的地方就业政策也有所改善,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农民工居住条件恶劣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论文发表。据农业部2005年快速调查,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2.9%,许多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

(三)城镇失业比较严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城镇就业传统主渠道的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大量释放富余人员,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由1995年的11261万人减少到2005年6488万人,下降了42.4%,同一时期,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数由3147万人减少到810万人,下降了71.5%。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方向是非国有经济,而农民进城就业的主要领域也是非国有经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产生“冲撞”,形成 “僧多粥少”的局面。在未来比较长的时期内,我国都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增加了困难。

(四)劳务市场不够规范,农民工的基本权益缺乏有效保障

劳务市场不够规范,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不到位,管理效率不高。农民外出务工主要依托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网络。据调查,88%的农民工是自发外出务工的,由组织外出的仅占12%。农民工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有些城市为了解决本地人员的就业问题,在一些工种上制定歧视性的政策,不许农民工进入,有些还要求农民工办理名目繁多的各种证件作为进城务工条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受到阻滞。作为城市的弱势群体,农民工收入水平很低,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不断扩大。据湖南、四川和河南三省的抽样调查,农民工月实际劳动小时超过城镇职工的50%,但月平均收入不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60%,实际劳动小时工资只相当于城镇职工的1/4,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抽样调查,仍有10%的农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资7个月。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伤致残人员近70万,其中农民工占大多数。[②]

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够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工业等非农产业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农业人口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够使他们逐步摆脱对农业的依赖,从事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或效率较高的非农产业,最终使他们真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实现真正意义的转移转化,实现农业人口减少这一目标,从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必然要求。

中国人口众多,农民绝对数量达,而传统的农业属于生产效率低下,附加值低的产业,产品不具有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果不改变这一现状,农村经济很难有大的发展,这也是提高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一环。因此,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的必然要求。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不但能够实现减少农业人口这一目标,还能保证这一过程的平稳有序,能够为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减少阻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农民增收。

(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够拓展农民的收入渠道,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由于历史、自然、环境、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发展滞后,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更加突出。农民就业的不充分,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论文发表。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用地、城乡居民建房用地的不断增加,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从经济的长远发展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如果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出路,农民的富裕、农村的全面小康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是减少农民的最为有效、最为直接的途径,还能够实现稳定有序这一目标,拓展了农民的收入渠道,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推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对策措施

(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教育事业的发展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大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强国富民的根本保障。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出发,继续推进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农村教育的经费来源,确保广大农村适龄青少年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从整体上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此外,还要根据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着力推行政府引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动员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以及社会投资设立的各种培训机构参与到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中来,开展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

(二)产业政策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实现从人力资源过剩向人力资源优势的转变。

国际经验表明,凡是人口众多、土地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其产业结构都要经历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这一过程的演进,这既是产业结构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也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就业压力是一个长期面临的基本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和城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要处理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之间的关系,重点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三)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就业渠道

创新和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选择。在当前农村发展相对落后的形势下,农村合作组织是集中资源、提高效率、加快农村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能够弥补小农分散经济在生产组织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形成一定的利益表达机制,有利于技术的推广(郭晓鸣等,2005),有利于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要以农村合作组织为依托,借助各种社会资本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延长,重点培育特色鲜明,品牌效应、规模效益和产业集聚力明显的农业产业群,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逐步实行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推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就业渠道,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从农业资源优势向农业经济竞争优势的转变,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壁垒,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

改革现有户籍制度,逐步使户籍与劳动者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脱钩,使户籍成为纯粹的登记制度,仅用于统计人口分布状况,为人口的合理流动创造基础性条件。逐步实行国际上通行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以及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使全体公民在户口身份上完全平等,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城乡人口的流动健康有序。这也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有效转移的重要保证和长远之计。政府相关部门应打破“城市保护主义”,统筹考虑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加强《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保障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加强市场信息服务,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输出的集中地区,要建立、健全企业用工信息网络,通过报纸、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公布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降低农民工的信息搜寻成本。论文发表。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营造就业、居住和流动的良好环境,降低迁移成本,逐步消除因城乡户籍而割裂的劳动力市场。

(五)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摆脱对农业的依赖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长远目标模式应该是高度统一、社会化、法制化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但现阶段要以我国的财政收入和城乡实际差距为出发点,初步建立起适合当前国情的、过渡性的、能够使城乡社会保障有机衔接的、由“全民基本保障”、“单位补充保障”、“个人附加保障”组成的“三层次”社会保障模式,使农民工在子女就学、住房、医疗、养老、劳保等方面能够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要把国家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有政策进一步落实,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困难的问题。逐步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保障范围。


参考文献:
[1]刘传岩.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价格月刊,2007,(2):32-35.
[2]刘泽民.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J].求是,2005,(7):50-52.
[3]孙祖芳.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展就业途径的战略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86-91.
[4]郭晓鸣,曾旭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中国农村经济,2005,(6):25-29.
[5]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4-1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论文:中小民营企业股权激励模式选择浅析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经济学论文
最新经济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