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女大学生要建立自信心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要被传统文化中的“女性是弱者”的观念所束缚,强化主体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改变人们的偏见心理。在择业中受挫是正常的事情,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把挫折看成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机会。在心理上,要有自信心,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胆怯的不良心理状态;在实践上,要努力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拓宽知识面,要着重培养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改变人们对女生“高分低能”的偏见心理;在行为上,要保持热情、端庄的仪表,切忌过于随便。女大学生应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行业单位,转变就业观念,摒弃那些只看到眼前利益,讲实惠、图安逸的功利化的择业观。
四、对策及建议
女大学生是我们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人力资源,而农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勤奋上进等诸多优点,她们更应该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政府、学校、社会、学生等有关当事人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从宏观到微观,多管齐下。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加强女性劳动权益保护的制度化建设,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营造更好的文化与制度环境;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改革女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工资支付方式,降低用人单位的成本负担; 注意家务、家教的双亲化和社区化,让女性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保证持续的人力投资和职业发展。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妇女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加强法律的解释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可在法院单独设立“妇女儿童权益庭”或在民庭中设立“妇女儿童权益合议庭”,以便及时纠正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遭受的性别歧视;加强执法的监督力度,加强执法机构与用人单位内部的民主建设和监督机制。要加快建立、完善生育保障机制(如生育基金),国家、企业、个人合理分担生育费用,让社会承担企业的成本,使得生育保险法制化和社会化,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
(二)高校课程设置要做到与时俱进
高校要按照社会市场需求和女性成才的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学生培养计划, 切实符合女性特点发挥女性优势, 做到因材施教与因性施教相统一, 提高就业能力。可以开设如女性学、家政学、女性职场礼仪、女性心理学、形体训练、插花与茶道等专业课程, 加强对学生对人文知识、思想品德、女性气质修养等方面的综合教育。开展性别教育, 研究因性施教的规律, 有利于帮助女大学生充分认识女性的自我价值, 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自信心, 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智慧。高校性别教育包括开设性别教育课程, 举办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 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合理评价自己、他人及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女大学生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个人的就业能力。
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素质较高的群体,要解决就业问题,重要的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避免专业知识丰富而人文知识贫乏, 针对自身学习能力强,实践能力差的弱点,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实习机会和暑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广泛涉猎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汲取本专业前沿的信息,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注重提高个人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发挥女性自身的优势。在竞争中正确看待、评价自己,适当调整期望值,信心坚定,不自卑,充分展现自己的独特优势,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在自身特长和市场需求中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以知识实力和工作能力实现就业。
金融危机给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就业带来影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其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虽然美国金融危机目前还没有给中国就业产生直接影响,但不能说明未来一段时期也不会受到影响。从目前的形势看,中国部分出口型企业已经面临经营困难,出现裁员现象。这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继而可能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将对中国的就业问题再次提出考验。尹成基认为,眼前一些出口企业的经营困难带来的中低端劳动者失业,可能只是局部的现象。而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则要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究竟何时触底,对实体经济的伤害究竟有多大。当然,危机也并不是意味着只是一味的带来麻烦,危机中的找工作之旅将更艰辛,但危机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很多大学生也选择了创业。
真正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除继续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外,还必须立法明确禁止对女性的就业性别歧视,创造一个男女平等的就业环境。《就业促进法》中就有多处提到就业歧视:“各级人民政府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援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经济的发展才是解决就业的最根本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全国人大要加强执法检查,维护公平就业机会。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支持、鼓励用人单位积极招用女大学生。这项措施中最主要的就是改革女性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工资支付方式,降低用人单位的成本负担。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举办女大学生招聘专场、广泛开发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同时加强对女大学生正确择业观念的宣传引导。
【参考文献】:
【1】、崔敏“惯习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研究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年4 月 第22卷第2 期
【2】、林艳艳 从性别角度解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7卷第3期
【3】、金小岩歧视消除: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专题研究
【4】、姜雅莉,罗燕 农林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实证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8 No. 4 2008 年7 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