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论文

经济危机下的女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加上外省江苏籍毕业生、外省生源到江苏就业及往年积存尚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0万人。因此看来,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比男生更大。在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更大于男生。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压力

 

2010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达53.2万人,增幅为15.9%。加上外省江苏籍毕业生、外省生源到江苏就业及往年积存尚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0万人。目前就业形势下,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首先是地域结构矛盾。我省高校90%以上的毕业生要在江苏就业,还有大量外省毕业生到江苏求职。其次是专业结构矛盾。部分就业情况欠佳专业的毕业生总量依然较大。再次是性别结构矛盾。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中女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8.88%,但社会提供女生就业岗位需求明显低于男生。因此看来,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比男生更大。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这样一个外部环境,很多大学生担心,从大洋彼岸涌来的金融海啸,将使他们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在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更大于男生。在招聘中,存在排斥或限制女性的现象,针对园林绿化、园林工程专业,更是经常有招聘单位直接声明要男生。工程势必要女生不太适合,需要和工人同吃住在简陋得工地,如厕、洗澡等设备都没法正常实施,对于体力也有一定要求,在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尴尬下,招聘单位也就开门见山的直接招聘男生,将女生远远地拦在了“门槛”外。

这种现象对女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些有着良好家庭背景,自身素质较高的女生对自身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有些女生产生了性别自卑,放弃了自己原有的追求,产生“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在自我发展方面,女大学生就业难使女大学生对自我产生认识偏移,对就业信心的丧失,限制了女大学生在工作中对自己潜力的开发,低估了自己的工作能力,阻碍了女性的事业的发展。

男女大学生就业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应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在人才市场招聘现场,有些招聘单位的工作岗位明明写着男女都适合,但就是招男不招女。调查结果显示,在同等条件下,企业通常优先录用男生,一些用人单位对女生百般挑剔,提出了除职业要求以外的不合理要求,甚至还在是否恋爱问题上大做文章。生育是女性天经地义的社会责任,但有些单位就是不想承担女性生育的社会成本。许多公司的老板直截了当地掐着指头算成本:“女大学生进公司没几个月,就生育,起码要耽误两年时间,企业明摆着不合算。”因此,即使有女生能够过关斩将通过面试,有的用人单位在最后签约时,还附加要求女生工作后三到五年内不得生育。在招聘现场的调查中,用人单位招女性,大多要求年龄在22岁以下,且未婚。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对年龄偏大的女毕业生也造成了就业压力。

斯坦福大学理姬薇教授在其“互动理论”中指出:人们以不同的性别具有不同的行为期望,从而造成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地位信心,人们普遍认为男性优于女性,更能胜任工作。受此观点的影响,在自我实现预言效应下,女性也默认男性更有能力。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近年来观念有所改变,但传统观念仍存在于人们思想根蒂。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成为延续千年的社会问题,男子是世界的主宰,女人的职能只是生育子女。社会对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的角色期待。极少数女性把自己的工作放在第一位,而绝大多数的女性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丈夫的工作和孩子的学业之后。女性是家庭生活的主角,主要的职责是家务,应扮演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正是这种传统观念使得人们认为女性在事业上不如男性有发展,使得招聘单位更倾向于男性。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已经成为人们的主流观念,把女性限定在家庭生活的框框之内,在这种传统观念的灌输下,部分女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家庭和亲友身上,甚至把未来的幸福寄托在未来丈夫身上。

二、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原因

1、自身就业观念落后,但期望值高。女大学生自身较高的就业期望与较低的创业意识是造成自身就业难的主观原因。女大学生存在就业观念的误区,表现在:择业观滞后、就业观错位、过于强求社会公正而忽视自身的发展。

2、自身心理素质低。一部分女大学生自身没有信心,个体心理不积极,办事优柔寡断。与男生相比,女生表现出较大的心理脆弱性、情绪的不稳定性、情感的起伏变化性特征,其工作业绩易受情感情绪影响。情绪愉快、稳定、乐观则工作效率高;而情绪低落、沮丧、烦闷则工作业绩直线下降。因女生择业期望值过高,又缺乏经验,在求职过程或者工作中,稍遇挫折和失败就容易造成心态失衡,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由此产生烦恼、忧郁、沮丧、哭泣、愤怒和焦虑心理,甚至于大声喊叫,以宣泄内心的压抑情绪。

3、自身依赖性强。多数女大学生依赖家长、亲戚等相关社会关系寻找工作。

4、 自身生理弱势。男女性别差异必然导致男女在生理上的不同,这种不同决定着工作选择的适合与不适。

三、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反思

(一)消解人们心中的“惯习性别”观念社会对女性加注了标签,同时也对男性加注了标签,社会对不同的生命个体具有不同的期望值,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成就动机和价值取向。社会对于女性的低期望值,无形中削弱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女性面临的社会压力较小。男性则恰恰相反,他们处在较为优越的位置上,整个社会都对男性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因此,他们必须承担起更加大的责任和压力。社会在剥夺女性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将女性应该承担的一部分责任转嫁到男性的头上,这种转嫁对男女双方而言都是不公平的。对于女性则造成社会、经济、家庭地位的下降;对于男性则加剧了个体的压力,使他们在社会的期望之下,疲于奔命。每一个男性的发展,都离不开身边的女性的支持,女性的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并不会带来男性地位的下降,相反这无形中会减少男性的负担,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利的。因此,我们寄希望构筑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使男女双方都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对于女性的尊重,会惠及每一个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国际部部长、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委员邹晓巧在“东盟与中日韩性别意识主流化”培训班上提到“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是指政府、组织或机构在政策制订、实施和评估以及日常工作中,考虑到社会性别对女性和男性产生的不同影响,达到逐渐消除社会性别歧视、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的目标。邹晓巧说,最近5到10年,中国逐步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但社会性别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女性人力资源优势,这才是最起码的公平。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统计分析
下一篇论文:经贸合同篇章修辞探究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经济学论文
最新经济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