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AMF的设想比较粗糙,再加上美国和IMF的反对,这一设想搁浅了。但亚洲各国并没有停止区域合作。2000年5月,“10+3”财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即《清迈协议(CMI)》。清迈协议的本质是在东盟“10+3”(东盟十国加上中日韩)框架下的一种双边美元互换安排。在清迈协议下,各成员国两两之间各自签署一系列的外币互换协议,约定在一方陷入危机时,可以向另一方申请外币贷款。此次金融危机中,清迈协议的局限也显现出来。由于是双边的合作,合作所能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较小。而且参与互换的双边都陷入流动性危机时,这一安排就无法发挥作用。于是,各方开始推动清迈协议的多边化。
2009年12月28日,“10+3”(东盟十国及中日韩三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以及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宣布正式签署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即亚洲外汇储备基金,总规模为1200亿美元,将通过货币互换交易向面临国际收支和短期流动性困难的参与方提供资金支持。在1200亿中,中日韩三国占了80%的份额,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的份额。2010年3月24日,该协议正式生效。
“清迈协议”逐步由松散、双边性质发展成为解密、多边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超国家的独立管理机构,这与汇率协调和汇率机制阶段相适应,建立亚洲外汇储备基金,将成为迈向东亚金融合作的极为重要的一步,为未来建立汇率机制乃至货币统一进行机构和机制上的准备。短期来看,该基金的建立有助于捍卫“10+3”成员国经济和货币的稳定性。从长期来看,这是亚洲摆脱对美欧市场的依赖、走向自主增长的经济模式过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步。
二、中日韩货币联盟建立的条件分析
所谓货币联盟(monetaryunion)是指在一组国家中货币采用固定汇率制,而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货币采用浮动汇率制。最优货币区(optimalcurrencyarea)是指从货币联盟中享受净收益的国家组合。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评价标准看,经济一体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区域是否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重要判断条件。最优货币区的相关理论认为,一国加入货币联盟所获得的货币效率收益包括所避免的与浮动汇率相关的不确定性和汇兑结算以及贸易成本等。一国与所在货币联盟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跨国贸易和要素流动越广泛,加入货币联盟的收益就越大。一国加入货币联盟的成本为“经济稳定性损失”,即由于放弃了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自主权,价格和就业波动可能引发经济不稳定。一国与所在货币联盟的经济联系程度越密切,加入货币联盟的经济稳定性损失就越小。
(一)中日韩宏观经济的联动性分析
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中日韩的人均GDP、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表现出同步变动趋势,联动性在加强,但总量差距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国与日本和韩国相比,经济发展水平有
很大差距。

图1中日韩人均GDP
表1中日韩相关经济指标数据
|
投资/GDP
|
储蓄/GDP
|
银行贷款利率
|
银行存款利率
|
|
2007年
|
2008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7年
|
2008年
|
中国
|
43.10%
|
44.40%
|
54.10%
|
54.30%
|
7.50%
|
5.30%
|
4.10%
|
2.30%
|
日本
|
24.10%
|
|
28.90%
|
|
1.90%
|
1.90%
|
0.80%
|
0.60%
|
韩国
|
29.40%
|
31.40%
|
30.80%
|
30.70%
|
6.60%
|
7.20%
|
5.20%
|
5.90%
|
(二)中日韩经济依存度分析
2008年,中日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中韩贸易额接近1500亿美元,日韩贸易额也接近1000亿美元。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为中日韩三国金融合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自2007年以来已经连续三年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从一定意义上说,中日韩经济发展对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总体依赖程度已然超过其他地区。2009年中国实际使用FDI金额为900.33亿美元,其中41.17亿美元来自于日本,列香港、台湾后的第三位,韩国为27.03亿美元,列第六位。2008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其中日本36.52亿美元列第四位,韩国31.35亿美元,超过美国列第六位。当前资本多是从日、韩两国流向中国,从中国流入这两个国家的很少。尽管未来中国的确存在资本输出的巨大需求,然而日本却似乎并不存在资本输入的需要。日本虽然资本项目是放开的,但其对外国资本投资本国公司也有许多限制,中国等一些国家的资本项目还未放开。可见,东亚短期内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还存在着一些障碍。

图2中日韩通货膨胀率
(三)中日韩产业结构等指标的收敛性
在中日韩三国的产业结构中,日本和韩国的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均已实现第三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而中国仍为第二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工业仍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虽然三个国家各自的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减小,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增大,但目前三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不同,不具备收敛性。三国存在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市场的结构性缺陷。
表2中日韩的产业结构
|
农业增加值/GDP
|
工业增长值/GDP
|
服务业增加值/GDP
|
|
2007年
|
2008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7年
|
2008年
|
中国
|
8.90%
|
8.60%
|
48.50%
|
48.6%
|
40.40%
|
40.10%
|
日本
|
1.40%
|
|
29.30%
|
|
69.30%
|
|
韩国
|
2.90%
|
2.50%
|
37.10%
|
37.1%
|
60.00%
|
60.30%
|
(四)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
在金融领域,通过商业银行的对外融资活动和机构投资者对外证券投资,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联动程度得以提高。其结果,三国的利率和股价的联动性正逐渐提高,并有趋同。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