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文史结合的思考与实践_教育教学论文

时间:2011-06-29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它们其实并未超越中学历史教学的应有范围。设计一些文史结合的试题。
论文关键词:历史教学,文史结合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随着近来年一些历史高考试题的出现,这种情况有了更为明显的凸显。

首先,让我们看几道高考试题:

1、(2007年宁夏高考,26)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2、(2007年全国文综I,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3、(2008年全国文综I,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表明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北,水之北

C山之南,水之南D山之北,水之南

4、(2008年全国文综II ,12),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北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水之北

C山之南,水之南D山之北,水之南

这几道高考历史试题,以其新颖独特的视角来考查历史知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们打破了多年来的历史科与语文科教学的森然界线,在政、史、地综合考试的基础上又一定程度的实现了文与史教学的融合。这几道试题,乍看时,似乎超出了历史教材的内容,但仔细一看,它们其实并未超越中学历史教学的应有范围,更未超越中学教学的范围。在高中语文学中,中国古代的避讳、谥号以及“阴”“阳”等概念均有所涉及,高中语文教材中也均有体现。例如,人教版语文第五册(2001年12月第2版)第25页第5课的注释⑥中,就涉及到“谥号”问题。其他各册中,选有魏微、韩愈、白居易、王安石等人的作品作为课文,在教读这些课文时,也必定涉及到作者的谥号问题。同是第五册第17课有关“生长明妃尚有村”诗句的注释中就明确指出“明妃”即王昭君,后人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明妃。至于“阴”“阳”的概念,在语文课文言文教学中,更是一个必然面对的内容,如第二册中所选姚鼐的《登泰山记》一课,开篇即有“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的文句。

可以说,这几道考试题的出现,已经向学历史教师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在中学历史科的教学中,如何做到与语文科教学的有意识结合,使历史知识与语文知识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因此,笔者以为,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有针对性地了解当前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把握其中与历史密切相关的知识,是很有必要和很有益处的。

其实,追本溯源,文史本是一家,在地球上出现过的许多人类文明的早期,历史本来是用神话或史诗的形式来书写的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它们亦史亦文。例如欧洲文明的源头希腊文化中的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还有中华文明早期流传下来的原始诗歌和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的神话等。人们要了解早期人类历史,就不可不研究这些广为流传的神话和诗歌中国学术期刊网核心期刊。既使是在历史与文学有了明确区别以后,由于二者叙述对象的共同性而还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在中国古代的晚周到秦汉时期,历史著作是用散文的形式来写作的。这类散文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史传散文。其中,春秋时期出现的《左传》,号称史传散文的典范。另外如战国时期成书的《战国策》。这类史传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们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至于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传文学巨著《史记》,不仅是“史家之绝唱”,而且是“无韵之《离骚》”。今天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自《史记》的课文就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屈原列传》(节选)、《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以及《鸿门宴》等。

如果再回到教育和教学这个主题上来。那么,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表现得更为明显。至少到清朝晚期之前,中国的教育是不分科的,考试亦是如此。那时候,教育教学只有一个科目,我们可以简单地称之为语文科,内容则相当庞杂,包括了文学、哲学、道德修养,政治、历史、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其中,文学与历史占据了最为重要的部分。就其基础教育而言,那时候的启蒙教材如《三字经》,全篇共376句,其中就有100句属于历史,叙述了自传说中的羲农、黄帝到明朝崇祯帝煤山自尽之间的历史过程。可以说,那时候普通人的绝大部分历史知识就是从《三字经》、《千字文》这些教材中获得的。

要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实现与语文教学的紧密结合,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对高中语文教材作一定了解,掌握其中与历史相关联的内容。多年来,笔者在课堂教学的闲暇时间,有意识地翻阅学生课桌上的语文教材,在欣赏那些美伦美奂的文字的同时,留意到其中与历史相关的知识,自觉颇有收益。在整个高中六册语文教材中,与历史尤其是与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联的内容还真是很丰富。在此,笔者试图做一些粗略的概括。

一是教材目录之前的图片涉及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人物的画像,历史人物作品的影印件、有关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古迹图画等,分别有:

第一册:马克思、恩格斯、鲁迅、马丁·路德·金、孔子等人物的画像;宋代《论语记刻本》和清光绪刊本《庄子》等著作影印。

第二册:唐朝冯承素摹兰亭贴的影印件。

第三册:屈原、陶渊明、辛弃疾等人物的画像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还有图画《赤壁图》和《成都武侯祠》等。

第四册:蒲松龄、莎士比亚、关汉卿等人物的画像。

第五册:《女史箴图》(顾恺之)、《步辇图》(阎立本)以及张旭狂草书法的影印件。

第六册:屈原墓和屈原像。

二是课文涉及的历史知识,这是最主要的部分,包括历史人物的作品、历史著作的选篇,课文的正文和注释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如:

1、历史人物的作品,以语文第三册为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屈原《离骚》(节选)、陶渊明《归园田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越中览古》、白居易《琵琵行》、王维《山居秋瞑》、杜甫《登高》和《蜀相》、李商隐《锦瑟》、陆游《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李清照《一剪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历史著作的选篇,以第一册为例:选自《左传》之《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国语》之《勾践灭吴》(节选)、选自《战国策》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选自《论语》之《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孟子》之《寡人之于国也》、选自《荀子》之《劝学》、选自《庄子》之《秋水》。

3、课文正文和注释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如第二册第17课《过秦论》(贾谊)涉及到商鞅变法,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和秦朝灭亡等内容。第三册第24课《赤壁赋》涉及赤壁之战。第二册第1课《祝福》(鲁迅)的注释中涉及“理学”“《四书》”和“炮烙”之刑等历史知识。由于这部分内容太多,不在此一一例举。

三是课文后面所附的有关文学常识内容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如第三册第101页关于《论语》和第三册第40页关于“汉乐府诗”的介绍等。

四是用文学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作生动的再现,它使历史人物从历史教材的平面符号中走出来,变得有血有肉,具体生动。例如第二册第8课《剃光头发微》(何满子),引用了石达开的一副对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寥寥数语,便把石达开这位太平天国的悲壮英雄映衬成一个志向冲天豪气干云的文武帅才中国学术期刊网核心期刊。又如第五册第3课《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作者以并不大的篇幅,就让那位在《中国古代史》中着墨只有三行不足百字的庄周先生成了一个外表“槁项黄馘”,看似冷漠而其实内心脆弱柔软的“天仙才子”。另外,我人还可以从《赤壁赋》中略领到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之雄姿,从第五册第4课《孔孟》(黄仁宇)中,感受到孔圣人略带悠闲而孟亚圣充满忧戚的另一面。

在对高中语文教材所涉及历史知识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后,接下来的就是在教学加以运用,做到文史的有机结合。笔者在这一点上,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践。

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讲到一些历史问题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联系语文课所学过的相关内容,以起到加深印象,加深理解,活跃课堂气氛和拓展思路的作用。现举几例:

例1、在讲到“国人暴动”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国人”即“都城中的平民”这一含义,笔者引导学生联系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去国怀乡”一句。同样,在讲到“北宋中期的改革”一节时,对于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笔者让学生回忆《岳阳楼记》的开篇一句“庆历四年春”,使学生很容易就将“庆历新政”与范仲淹在记忆中建立起联系。

例2、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节时,对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与庄子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笔者引导学生联系李商隐的《锦瑟》(见语文教材第三册)一诗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句。通过解读庄子的“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困惑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庄子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完全建立在个人主观意识基础上的唯心主义的实质。

例3、在讲述“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一节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绍兴和议”后宋金之间“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这一分界线的印象,笔者联系了王安石的《书愤》(见语文教材第三册)中的诗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例4、在讲述“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一节时,笔者引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两句,使学生对于“唐朝时以茶叶为代表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序提高”这一问题有了生动的印象。

二是在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时期,设计一些文史结合的试题,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两者的联系。例如:

1、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流行。在风格上,南北民歌差异较大。《采桑度》是南方民歌代表作之一,以下与其风格近似的是:

A《陌上桑》 B《西洲曲》 C《敕勒歌》D《木兰辞》

2、中国古代,人们在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中产生了一些朴素的观念。对联“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最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哪一种观念:

A阴阳B五行 C对称 D中庸

3、以下不能够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是:

A“保民而王”B“与民同乐”

C“百亩之田,勿夺农时”D“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西洲曲》在文学史上称为南朝乐府民歌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历史教材中没有体现,但在语文教材第一册《荷塘月色》(朱自清)中有所涉及。第2题中的对联虽不出自语文教材,但它的特征明显,稍作思考分析,不难得出答案。第3题目答案的四个选项的文句均出自语文教材,前三个体现在孟子的著作中,第四个出自《荀子·王制篇》(参见语文教材第二册第23课《谏太宗十思疏》的注释)。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谈对体育后进生厌学心理的矫正_教育论文
下一篇论文: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教学方法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