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生活在如诗如画的大自然怀抱中的农村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写出反映自己独有韵味的文章来。
关键词:农村学生,农家的事
写作文,是一个将生活转化为文章的过程,正所谓“我手写我心”。然而除去客观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因素外,由于缺少对农村生活的深切感受,缺乏写作的兴趣以及基本功的训练等等,农村学生的作文少了特有的童真童趣,更别谈自己的特色了。那么,如何让农村学生写农家的事呢?
1.热爱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在如诗如画的大自然怀抱中的农村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写出反映自己独有韵味的文章来。
1.1投入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免费论文网。”因此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农村劳动。农活是一年忙不完的,采茶叶、种油菜、割稻、晒谷、采摘水果等等,其中有不少是我们小学生所能完成的。劳动给了学生许多灵感:他们有的悟出粮食的可贵、父母持家的不易,有的从中获得了劳动的窍门,有的则充分领略到品尝自己劳动果实的喜悦。劳动之余,我还启发学生就地取材,在手工课上做些小制作,用树根雕东西,采树叶、花草之类的做幅剪贴画,要不就捉些小虫制成生物标本等等。充实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材料,他们的文章也抹去以往无病呻吟的苍白,变得健康和红润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吧。
1.2多角度思考生活
由于农村课内作文限制较多,大部分以命题为主,且有的不太符合农村学生的实际。于是我就根据他们生活环境的特点,改编或设计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多角度作文的训练,来体会生活。如在学了《数鸡》这一反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农村经济发展快的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围绕改革开放20年来农村的变化这一中心,多方面选材,力求与众不同。这就迫使学生要开动脑筋去思考,有的学生从自己家的变化入手,有的学生从自己村的变化入手,还有的学生进行纵向的对比:婚礼(爷爷奶奶的婚礼――爸爸妈妈的婚礼――哥哥姐姐的婚礼);路(泥路――石头路――柏油路);车(自行车――摩托车――轿车)等等。同时,我摒弃了“起因、经过、结果”的八股文三段论形式,允许学生根据同一内容写出不同文体的作文,更欣赏他们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这样的训练既促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生活,也收到了训练发散思维的效果。
此外,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还让学生帮农民写些常用的应用文,如借条、通知、启事等等,学生们的劲头可高了。
2.观察生活
要写出鲜活的文章、学会观察是关键。我从以下三方面去引导。
2.1按序观察
大自然的空间很广阔,倘若不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那写出的文章必是杂乱无章的。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免费论文网。如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或从远到近,或从上到下,或定点观察或移动立足点,还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在指导写《家乡的田野》时,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田野上,问他们:“家乡的田野给你什么感觉?”“很美!”“一派丰收的景象!”学生回答。这就是整体。接着我又问:“老师也觉得很美,但美在哪里呢?这就要大家仔细地观察,你想按什么顺序观察呢?”在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顺序后再描述观察到的美,这样一来,学生写的文章就有条理了。
2.2细致观察
小学生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有顺序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还要抓住特点,细致地进行观察。我引导学生积极调动感官,用眼看、手摸、口尝、耳听等去充分感受事物的形与味,声与色等各方面的美,并且在观察的过程中积极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
2.3展开联想
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文章形象生动的保证。免费论文网。在学生有顺序细致观察事物的同时,我引导他们不只满足于客观地反映事物,还要在观察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样写出的文章就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描述生活
农村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词汇缺乏,句式单一的缺点,因此我在努力上好作文指导课的同时,也做好其他的辅助工作。
3.1用好课本,提供范例
相对城里的小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的课外读物拥有量少得可怜。就以目前我所任教的六年级学生来说,班中除了五分之一的学生家中有几本课外读物外,其余的学生除了学校统一订的报刊,家中连一张报纸都没有。这就要求我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书的作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范文,因此在上语文课时,我牢记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做到精讲多练,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学习每篇课文都有所得,为他们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基础。
3.2欣赏读物,模仿作文
我把学生手中仅有的几本课外读物充分利用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物欣赏课,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乃至背诵,使好词佳句烂熟于胸,以便能在自己的作文中自由地驾驭语言。由于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原文的写作形式,这就使他们可以更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了。
3.3贴近学生,多写“下水文”
我的“下水文”内容自然离不开学校和学生,以及熟悉的农村生活。由于我是天天和学生在一起的,学生就感到亲切、真实,也因此容易拨动他们的心弦,启迪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更多更详尽地抒发自己的生活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