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学会合作。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性。幼儿园家庭,浅谈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合作,幼儿,幼儿园家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为“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共处,包含学会与人交往,尊重多元文化,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合作是人类生存至今的核心要素。一些流传已久的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等等,说明了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所有的社会生活都有合作的影子。一个懂得合作的孩子成人后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将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困难并且无所适从。然而通过长时间观察,不难发现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充分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合群,自我为中心,自私等表现。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性,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鼓励幼儿合作
环境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营造合作环境,使幼儿身处其中,受其熏陶,感受到合作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过程,合作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是一种交往的有力武器,从而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发表论文,幼儿园家庭。
1、丰富的物质环境
丰富、优美的环境能美化、装饰幼儿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幼儿的性情,使其身心愉悦。活动室中丰富的物质环境是幼儿进行交往的桥梁:不同内容的区角,如娃娃家、表演区、益智区、构建区等,能让幼儿模仿各种角色进行活动和交往;区角中琳琅满目的材料,如娃娃家的炊具和布娃娃、表演区中的头饰和衣服、构建区的积木等都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合作交往机会。
2.和谐的精神环境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在一个班级中,几位教师之间配合默契、分工合作、和谐相处,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总是以理解、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教师在幼儿合作活动中灵活变换角色,对幼儿的活动表现出好奇和关心,并以合作群体之一的身份,积极参与活动,提出建议和分担责任,或多或少切磋感受,引导幼儿感受合作成果。这样和谐、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既增强相互合作的意识,也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二、及时强化,鼓励幼儿的合作行为
幼儿都喜欢被表扬。教师看到不合群的幼儿偶然能与同伴一起友好合作的玩耍,或协商、询问,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从而起到强化该行为的作用。发表论文,幼儿园家庭。在幼儿成功完成后,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肯定,让幼儿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如:小晴原本性格内向,孤僻,不敢与人交往,但有一天,她把心爱的布娃娃带回幼儿园,放在娃娃家里,与同伴一起轮流抱布娃娃,扮演爸爸和妈妈的角色,区角活动结束了,我们进行活动评价,首先表演的是小晴,并请她说说今天的感受,由于教师及时的认可和肯定,既帮助小晴建立了自信心,又在无形之中强化幼儿的交往行为。
三、多种渠道,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1.设计以合作为主题的活动,激发幼儿合作的愿望。
教师观察本班幼儿的合作现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以合作为主题的活动,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接受程度,避免说教。将五大领域联系在一起,在各种活动中处处渗透合作的教育。如:通过看图说话“我和你一起玩”、 故事《蚂蚁搬家》、音乐游戏《找朋友》等生动形象的形式,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友爱,怎样才是合作。体育活动《夹球比赛》,教师引导幼儿之间相互合作,协商想办法,可以用身体的任何部位,合作将皮球运到指定的地点。让幼儿充分体验合作是游戏成功的“阶梯”。音乐活动――打击乐《郊游》,在熟悉音乐旋律后,让孩子们自由选择不同的乐器,商量如何分组,教师教会孩子简单的几个节奏型。发表论文,幼儿园家庭。当孩子们分组用不同的乐器为音乐伴奏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幼儿在活动中自觉体验到了合作的需要,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集教、学、玩于一体,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道路,是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又是一种社会化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扮演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广泛进行角色交往与合作。在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从中学会共处、学会交往,例如: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小超市、表演区、建构区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合作方式,“娃娃”与“长辈”、“医生”与“病人”、“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与合作的兴趣。“表演区”中,孩子们大胆表演歌舞,互相配合玩打击乐器。在“建构区”,中,老师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建构之前先商量后操作,充分运用各种形状的大小积木、积塑、板材,建构出自己心中喜欢的物体,孩子们从中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
3.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机会,提高幼儿的合作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培养幼儿乐于展示自己才能、耐心指导同伴。多问孩子“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向谁学的?”“今天你和谁一起玩了?玩得高兴吗?”“你和好朋友玩了什么?”或以游戏的形式(在幼儿自愿的前提下),每天安排幼儿轮流当区角里的“小老师”,帮助“小老师”们提前准备好值日时要教小朋友们的知识或技能。在庆祝元宵节中,我们进行“大带小”的活动,和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做汤圆,品尝汤圆。午睡前后孩子们互相脱穿衣服,解扣纽扣,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乐趣。通过创设这些合作机会,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发表论文,幼儿园家庭。
四、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社会行为的学习,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交好的效果。
1、建立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
家庭不仅是儿童活动的天地,也是接受最初教育的场所,家庭的情感氛围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状况,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社会化发展非常有益,充满爱心的家庭交往氛围,会使孩子乐于与家庭中的亲人交往,并能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在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最大的功能在于培养孩子灵活的交往能力;反之,不良的家庭情感氛围会使孩子性格孤僻、无礼又不合群。由此可见,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造就活泼开朗的儿童,而在这种氛围中幼儿愿意、也乐于合作。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平等,和偕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为孩子做榜样。
《广东省幼儿园教育指南》中指出:“成人的态度、行为举止在幼儿的社会学习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育工作者应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具体的榜样要比抽象的道理对孩子来说更容易接受,好榜样胜过千言万语。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如家人之间分工合作做好一顿饭、父母与邻居友好相处、合作等。这样做实际上是给孩子作出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现在的孩子普遍没有兄弟姐妹,邻里之间交往也很少,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与同伴、邻家的孩子交往,如:请同伴节假日到家里来玩耍,也鼓励孩子到同伴或邻居家去玩耍,多进行一些合作拼图如拼汽车等的游戏,时间长了,孩子就能和同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既鼓励了孩子的合作行为,又强化孩子的合作意识。发表论文,幼儿园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的能力愈来愈重要,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幼儿园里,无论在工作单位,还是在整个社会,都愈来愈需要我们的合作。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发表论文,幼儿园家庭。因此我们要从幼儿抓起,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抓起,从他们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抓起,并遵循幼儿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幼儿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群体氛围,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英春、闻莉.《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人格篇》.科学出版社,2003.P23―P50
[2]赵忠心.《家庭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P30―P43
[3]《广东省幼儿园教育指南》.P13
2008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