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通过命题克服作文空洞的弊端

时间:2011-04-2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而命题便是教师指导写作的第一步。有了真情。命题应具备引发争鸣的潜力。发掘素材的“盲点”。
关键词:空洞,命题,真情,争鸣,盲点
当今世界丰富多彩,照理说,学生的作文也应该题材丰富,思想活跃。可事实恰恰相反,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或不疼不痒,泛泛而谈之;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或刻意模仿,抄袭例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在分析一堂自己听过的课时冥想苦思。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如此贫乏,平淡,毫无表现力?比如,一个孩子叙述一滴水的旅行。这里本应该讲早春的溪流,讲春雨,讲彩虹,讲平静湖水的轻声排溅。孩子本应该把这一切当做他周围的世界来述说,当做他本人也是其中一分子的自然世界来述说。论文格式。然而我听到的却是什么呢?是一些勉强拼凑的、笨拙的、死记硬背的句子和词组。它们的意思连孩子自己也感到模糊不清。”①这段话无疑代表了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无奈。
审题是学生作文的第一步,而命题便是教师指导写作的第一步,在笔者的作文教学生涯中,针对学生作文空洞无味、空洞无我、空洞无物的弊端,积累了这样一些命题的经验。

一、命题应具有诱发真情的因素
有了真情,才有美文。古语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脱离了发自内心的感情,文字便成为行尸走肉,文章自然空洞无味。然而,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如凡写优秀教师,必有半夜批改作业的习惯;凡写三好学生,必有“改过自新”的经历;凡写慈母严父,必有“一个耳光”的情节,结果作文写得形式主义,读来索然无味。正如一位学生家长所言:“她(指自己的女儿)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马路,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之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了一个好分”②。
究其原因,长期以来“一切向成绩看齐”的教育思想导致很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使命感责任感淡薄,对他人对生活对社会缺乏情感关注。而情感却正扮演着指导认知和活跃思维的作用。学生对某事物有感情,就会努力去认识它了解它,反之则会视而不见。在写作中,情感充沛则思维活跃,文思流畅;情感匮乏则思维迟滞,难以落笔。
为此,作文课的命题,应当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景中,进入角色。“进入角色”在戏剧艺术中就是说饰演者要把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变成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把戏演好。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也要将自己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写作文也是这样,那种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旁观者的生活态度,就始终进入不了角色、进入不了情景、抒发不了真情。
因此,以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为例。《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同桌》之类的命题,表达角度比较客观,不利于诱发学生的主观感情。不妨将其改为《给父母的一封信》、《同桌,我想对你说》。这样的命题更有利于带领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在命题营造的与自己的亲人、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情境中敞开心扉,抒发真情。
写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命题也应以当时当地学生比较熟悉的真人真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或是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宜。如《明天我是否能够成材》、《我会不会见义勇为》,让学生把对自身成长的关注同时引入到对国家、社会的关注上来,在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过程中抒发内心独特的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机会写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情感。让学生在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情感氛围中真切地展现自我,尽情地倾诉心声,充分地表现才华,将自己熟悉的人,亲历的事,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逼真地、形象地再现于读者的面前,将真情贯注于作文。

二、命题应具备引发争鸣的潜力
“矛盾”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专学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展现自我的意识。然而在学生作文中,却屡屡出现与其年龄特点不相对称的文章,这些文章或思想贫乏,立意肤浅;或口号挂帅,人云亦云,空话套话连篇导致了文章的空洞无我。论文格式。
笔者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首先就在于很多作文命题没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缺乏驱使思考的动力,学生将作文视为任务来完成,放弃了对思想的培养和追求。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命题应具备引发争鸣的潜力。在作文课堂上,由教师适当地揭示作文命题中包含的矛盾,是引导学生探索作文命题中潜在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发现命题的内在冲突后,可以通过课堂交流或辩论解决矛盾,同时,解决矛盾的方法多种多样,这必然会引起百家争鸣,从而改变学生对作文命题冷眼旁观的态度,克服空洞无我的弊端。
笔者执教的某班,在某次作文课上遇到了这样一个作文题:每次期末考试前,总会见到在复印机前排队复印笔记的学生,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在未动笔之前,先提问学生这些复印笔记的同学的学习态度如何,得到的回答几乎是众口一词的“不认真”。论文格式。再提问复印笔记为了什么,得到的回答依然是几乎不假思索的“为了考试”。笔者继续提问既然学习态度差为何又重视考试,课堂出现了片刻沉默,意见分歧开始出现了,某同学答:“为了毕业拿文凭”,另一同学回答:“为了向父母交差”,又有同学答道:“为了面子”,学生的交流热情被激发了起来。
围绕这些不同的答案,课后该班级上交的作文里,学生的论点几乎涉及了教育制度、社会体制、社会心态、家庭亲情、师生关系、中专生心理等各个方面。通过这次作文课上的交流研讨,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很多。
需要指出,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所命题目进行精心的设计,反复的推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挖掘出题目蕴含的深刻的内涵,做到胸有成竹;其次,还要给学生做一些合理的适当的提示,广开学生的思路,触类旁通,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投“一石”而激起“千层浪”的目的;最后,同龄人的思想和态度,对学生有着最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应当扮演好组织者导向者的角色,但不是仲裁者。

三、命题应唤起发掘盲点的热情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这“至微”在生活中本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是在笔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生活的平淡、枯燥、无味,没东西好写,甚至说什么活的烦,活的累,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空洞无物。其实,生活中缺乏的,永远只是善于发现的眼睛。
长期生活在某一个地方,对身边的事物就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使其成为体验感情,发掘素材的“盲点”。作为常年过着“两点一线”生活的学生更加如此,这种感觉导致思想与感情的浅薄与匮乏,既而造成文思的枯竭。要突破这一写作障碍,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外,教师在命题过程中,也要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
如一堂以“春天”为主题的作文课,将题目要求改为“闭上眼睛写春天”。破除了视觉的禁锢,顿时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陌生”的春天。于是,以往的主角“蝌蚪”“燕子”“桃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春天的味道》、《春风――拂过大地的手》、《春之声》、《春天的感觉》等多角度多层面感受春天的文章。
又如一堂作文课,主题为“汉字告诉我们什么”。汉字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每天每时都要接触的事物,但自身其包含的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信息又往往被学生忽略。通过这样的命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有关联的汉字,从其包含的传统文化和人生哲理等角度作文章。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③教师应当在创设作文命题时,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反思,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以往被忽视的,被遗忘的题材被充分地认识和挖掘,便能极大地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避免作文空洞无物的缺陷。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也不妨说“良好的命题是作文成功的一半”。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2] 盈怡《教育时报》1998年1月10日第4版
[3] 叶圣陶《文章例话》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年5月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谈如何搞好党校研究式教学
下一篇论文:浅谈我国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