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究竟外语学习中关键期是否存在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3. 年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的顺序性、规律性体现在语音、语法、词法、句法等微观语言现象的习得过程中,国内外众多的实验及研究结果也多集中在年龄与语音、语法、词法、句法及其习得速度与最终语言水平上。
在语音习得方面,有上述如Asher 和R. Garcia 1966年的实验;Madgie调查过不同语言水平的成年学习者,看他们的发音能否混充为本族语音的发音。被试者是53名讲葡萄牙语的巴西成年人和7名讲英语的本族人请了10名美国人作裁判,让他们听每名被试者讲3个短语,按他们的“外国腔”打分。结果没有任何一位巴西人的得分高于讲英语的本族人,而且两组的分数相差非常大。这表明:年龄对语音的习得有很大的影响,儿童比成年人甚至青少年更有希望最终获得本族语音的发音。论文检测。
在词汇习得方面Service和Craik(1993)做了一项研究,让母语均为英语的20名平均年龄为25岁的年轻人和20位平均年龄为72岁的老年人学习一系列不相关的外语单词,其研究结果总的来讲都明显利于年龄较小的那组。然而,年龄较大中的一些的确还表现得相当不错———尤其是那些以前有过词汇记忆和外语学习经历的人。这一结果显示在二语发展方面,衰老并不意味着学习新词语的能力的消失—甚至是有难度的新词。
在语法习得方面,研究表明第二语言语法习得的顺序不受年龄制约。Baileyetal曾对一组成年人习得语法形态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在习得语法的顺序上,成年人与儿童是一样的。论文检测。以英语否定句习得为例,有关已被证明的资料显示,习得过程中成年人、青少年、儿童都经历三个步骤:(1)将否定词置于句首或句尾; (2)将否定词置于句中主谓之间,但不知如何使用;(3)意识到否定词应置于句中,能正确使用“can’t, don’t”等否定词, 但否定时,省略了“be”, (I notcrying )。
但是,第二语言语法习得的速度及达到的水平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Snow和Hoefnagel-Hohle(1978)的研究调查的是受试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荷兰语(二语)的情况,结果发现,就词素和句法而言,青少年学得最好,成人次之,儿童排在最后。在语音方面没有很大的差别。但在10个月之后,儿童在各种测试中都赶上其他两组。这短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大的人习得的速度更快(成人比年龄大的儿童习得快,年龄大的儿童比年龄小的儿童习得快),然而这种习得速度上的优势只限定在某几个方面,尤其是在早期的词汇和句法习得方面,且这种优势是暂时的,几个月之后,成人大多数语言技能引的优势都会消失。就二语习得的成功而言, Rod Ellis (1985)指出,“学习时间”和“起始的学习年龄”都会影响成功的程度。学习时间的长短对学习者的交流能力有影响,而起始年龄则对外语学习的精通程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的研究上,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结论,但也有共同之处,结合这些共同之处,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成年人在最初的习得速度上存在优势,特别是在句法方面。如果儿童学习者获得足够的二语接触,最终会超过成人学习者
(2)儿童更有可能获得本族语的语法能力,语法的关键期可能迟于发音的关键期(大约15岁)。某些成人学习者可能成功地获得说和写的语法准确性,达到本族使用者的程度,甚至获得完全的语言能力。
(3)不管是否能够达到本族使用熟练程度,儿童在发音和语法方面习得的水平都要高于成年人。
(4)习得第二语言语法的过程受年龄的影响不大,但语音获得的过程可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4. 年龄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的原因
LarwenFreeman (1991年)等认为,虽然对年龄在二语学习得中作用的解释存在差异,但至少有4种主要的原因是一致的:
4.1 神经上的解释。首先,人的大脑两侧随着发育的逐渐成熟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功能—这便是脑半球侧化现象。其次,二语习得的能力随着神经的弹性丧失而衰退。由此可推断出,人类的大脑随着年龄增长,其可塑性就逐渐消失,也就是说,青春期之前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儿童、青少年更容易习得第二语言,其左右半脑都参与了语言信息的处理。
4.2 认知理论上的解释。儿童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儿童在习得语言时,完全处于“自我中心”地位,很少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同时,儿童在11岁前后,其感性认知开始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步进行。成年人逻辑、分析综合能力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占支配地位, 因此,在掌握语言知识和应用语言知识的准确性与逻辑性方面,成年人占有明显的优势, 但成年人却由于认知能力与语言的发展相分离,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相分离,造成了语言习得中某些方面的困难(如语音)。
4.3 输入上的解释。年轻的学习者比成人收到更好的输入,这将为他们学习句法提供更好的素材。年轻也更善于利用与本族语同年人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交流,他们能进行语音的练习。
4.4 社会心理上的解释。成年人与儿童之间存在差异,例如成人可能更加压抑,他们更愿确立讲某种语言而显示的身份。因此,他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抵制社会化;而这恰恰是儿童学习一种语言的结果。有时,成人为了区分自己作为某一特定母语的使用者,故意说带有母语口音的第二语言。
5. 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首先,成年人和儿童习得第二语言时的过程不完全相同。儿童学习外语比较自然,而成年人学习时则不是这样,这些区别意味着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及各种结论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其次,第二语言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应该因学习者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基于儿童生理发展过程中的优越条件,教师应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这样会对学生学习动机,课堂学习环境和语言输入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成年人初学者不应像对儿童初学者那样,应该更集中教授语言的形式,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是有必要的。最后,成功外语学习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兴趣、意志毅力、学习动机、目标和策略等许多非生理因素, 除此之外,更要考虑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不同,习得第二语言的速度也不同,最终达到的水平也各异。
参考文献:
[1] Bialysok, E. The structure of age: in search of barriers to SLA[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7, 13, (2).
[2] Bialystok, E. & Hakuta, K. InOther Words: The Science and Psycholog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4.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