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近十年口译的认知机制研究的综述

时间:2011-04-2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 口译是“ 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 将听到(间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的由一种语言转换到另外一种语言, 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 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流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 梅德明,2003: 1- 2)。过去人们只能用行为主义简单的“刺激—反应(S-R)”机制来揭示口译现象。认知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语音、语义、语境、情感、文化、记忆、反应等。口译理解理论的认知论证。
关键词:口译,认知,理解,反应,记忆
 

口译是“ 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 将听到(间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的由一种语言转换到另外一种语言, 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 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流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 梅德明,2003: 1- 2)。

过去人们只能用行为主义简单的“刺激—反应(S-R)”机制来揭示口译现象。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认知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科学家竭尽全力揭示人类语言的生成之谜,力求打开人类大脑里的“黑匣子”(the black box, John O. Greene, 1988).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对大脑各区域功能分布的确定向我们清晰地揭示了语言产生的生理依据。这就给认知科学揭示语言产生的认知描写提供了科学的前提。近些年,随着口译学科矩阵的建立和发展,更多的研究体现在认知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上。这些研究建立在人类认知功能上, 强调口译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认同口译是一个多任务的过程, 各个过程的完成都需要译员付出努力。

口译研究者希望在人类的认知和经验、联想、语境和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口译的理想认知模式。如下图:

此理想认知模式包括了口译的许多因素,如语音、语义、语境、情感、文化、记忆、反应等。涉及到了语音学、语义学、符号学、认知学多方面的内容,反应出口译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

而对于口译认知机制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口译理解理论的认知论证;2,口译反应论的认知论证;和3,口译中记忆的认知分析。

(一) 口译理解理论的认知论证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在认知科学看来,理解是一种对意义的心智感应能力,因此“理解力”在认知心理学中也称为“perceptivity”(认知能力)。这种见解非常符合口译意义获得的理论特征。口译处在与笔译大不相同的语言环境也是认知环境中,因此口译的理解理论有其本身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一,重关联能力;二,重听觉(及视觉)感应;三,重逻辑推理;四,重整体把握及意义—意象整合;五,重应变、应策能力。

口译理解的前沿感知是听觉。听觉感知接收语音符码,进行解码,进入理解过程。1988年,认知心理学家A.W.Ellis 和A.W.Young通过实验,提出了听觉认知模式。根据该模式,“听”的理解—表达过程也就是“口译”的理解—表达过程,那种将口译中的“听”与“译”机械地分隔开来的论断是不符合口译的认知实际的。

然而,口译员的前沿听觉并不总是“万无一失”。人们在生活中有口误、笔误,当然也免不了“听误”。重要的是,口译员要充分调动自己头脑中由听觉前沿激活的“合理推断”能力。认知心理学家A.Sharkey 和N.E.Sharkey于1992年做了一个实验证实了这一能力。(具体实验参见朱滢主编的《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425页。)口译时的推断常常需要各种联想(就是新知与已知、前言与后语、言外与言内、形式与内容等等的关联能力),联想的依据是经验知识,如果缺乏经验知识,就易于陷入主观臆测。排除主观臆测的最佳依据是口译的话语语境,即形成语境关联。口译中的语境很宽泛,主要分为在场和不在场两种。其中不仅有言语的因素,还有非言语的背景、专业、历史、文化等因素,所以要有对话语内容的整体把握。同时,口译的语言环境和认知环境都极具动态性,需随机妥善应变,当机应策,即作出快速的反应。

(二) 口译反应论的认知论证

“反应”历来被视为口译能力、技能、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口译理论中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口译反应时间RT指从听到SL到译出TL的时距。按照联合国译协的翻译标准,职业译者每天工作量为6 至8 页,每分钟5 词或每小时300 词。而同传译员则需对每句话立刻做出反应,速度要求通常为笔译的30 倍,即每分钟150 词或每小时9 000 词。由此可见对口译反应速度的要求之高。

口译属于涉及思维的复杂反应。个人差异,尤其是资质分析是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认知科学对intelligence 的研究主要借鉴信息论的发展,认为人的所谓智力就是信息加工、处理和发展的能力(Sternberg,1977; Gardner, 1995); 智能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信息化、自动化的适应力以及创造力(Shell,1990; MIT,pp.409--410)等等。论文发表。在实际生活中,反应时间的个人差异更为显著。一些人反映比较迅速,另一些人则比较迟缓。生活条件和职业训练可以缩短选择性反应的时间。这为口译的职业培训提供了理论支持。

口译这种复杂反应中还有个选择性问题。在口译中表达式选择越多,RT越长,二者成正比(Gagne和Fleishman作过实验得出过RT与选择项数的关系图)。“选择”与“优化”是永远伴随翻译的审美加工,审美加工不可能不花时间,这样就形成了RT与选择之间的矛盾。“有声思维法”的实验研究显示,翻译问题的解决是有步骤的:多数情况下,受试的学员很难立刻找到最满意的选项,他们会在记忆里搜寻,激活信息网络中某个节点(概念) ,产生临时选择,然后进行比较优化。在对“口语报告”语料分析过程中,有大量数据显示,译者经常处于艰难的认知选择境地,常常不得不通过反复实验,比较不同选择产生的结果,最后决定自己认可的选项。

在同一个人,反应时间也不是恒定不变的。健康情况、情绪状态会使反应速度 发生变化。论文发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心理机制的研究,多应用于口译员的心理调节问题。

(三) 口译中记忆的认知分析

“ 记忆”( memory) 是一个心理学课题。在口译传播行为中, 记忆具有特殊的意义。记忆是关联成果的“成形”(formation ) 与“保持”( retention ) —— 也可以说是“感知—思维—判断”等一系列认知经验的“保持”, 它的言语表现形式就是有意义的重述, 因此记忆与口译关系密切。

根据近半个世纪来的研究, 认知科学家认为记忆有三个系统, 不妨认定人脑中有三种经验信息的贮存机制:

( 1) 感觉贮存( Sensory Store , 简称SS ) 贮存人的感官前沿所获得的感性信息, 但时间非常短暂。这时人脑要进行大量的速选工作, 筛选出值得注意的信息并将它立即转入短时贮存中;

( 2) 短时贮存( Short Term Store, 简称STS) 贮存感觉贮存输入的信息, 贮存时间在一分钟之内。短时记忆有显著的功能特征——操作性;

( 3) 长时贮存( Long Term Store, 简称LTS) 长时记忆的信息贮存量很大, 其功能集中于语义的范畴化编码。

感觉记忆是口译的前提,短时记忆是关键,长时记忆则是口译的基础。

Moser (1978)建立了一个语意流程图信息处理模式来详细解释口译过程, 强调长时记忆的作用, 之后的Miller(1956), Shacter (1987), Baddeley (1990,1991)等都对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做过详细的研究(王欣红, 2004: 61)。DanialGile (1997) 提出多处理模式, 多处理模式又称脑力分配模式, 其主要目的是解释口译中出现的困难和译员长用的对策。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口译研究者提出了改善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的策略。现列举一二:( 1) 注重笔录的有效性( 2) 注重词汇记忆的完整性( 3) 把握意群记忆; 或 (1).选择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 (2).进行复述以保持信息 (3)通过组块增加短时记忆的信息量。

(四)、结束语

口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对口译进行跨学科研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 对口译的研究涉及诸多学科, 引入了更多研究方法。论文发表。认知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它关注的是人的心智机制,集中“knowing andunderstanding”(Wilson,1999),因此与翻译关系非常密切。认知科学也是一们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本文中所探讨的仅是口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分析, 其目的在于综述近十年认知科学对口译研究的影响,探讨口译研究中的新理论和新成果。相信认知与口译的结合会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 1 ] 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 M]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
[ 2 ] 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 3] 阎巩固等人译. 心理学—— 一条整合的途径[M](上册).上海: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 4] 孔菊芳.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谈口译中的短时记忆.[J] 广西教学学院学报,2006.4
[ 5 ] 刘瑾玉. 口译过程中记忆的认知分析.[J] 语文学刊,2006.10
[ 6 ] 宋志平,程力. 论翻译过程研究的心理认知视角.[J] 东北师大学报, 2006.6
[ 7 ]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 中国翻译, 2005.7
[ 8 ]刘桂英. 口译的记忆心理学基础.[J] 燕山大学学报,2006.2
[ 9 ]颜红, 何广铿. 口译中理想认知模式的建构及原则.[J] 求索,2006.3
[10]樊建华,金志成. 语码转换的文化及心理因素探析[J ]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近三十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范式回顾
下一篇论文:精彩,孕育在教师的课前准备中!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