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仍停留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闭卷考试形式。这种带有浓厚学历教育色彩的考核方式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背离,制约了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考核评价体系。其次,现行的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种总结性评价的考核方式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应试教育”倾向,制约了“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当前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瓶颈”。
关键词:高职院校,考核,改革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仍停留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闭卷考试形式。这种带有浓厚学历教育色彩的考核方式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背离,制约了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高职院校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核观念陈旧落后
教师作为考核的主体对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模糊不清,传统的学历教育思维还根深蒂固,与高职高专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不相适应。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高职教育的精髓,因此在选择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上没有突破。
2.考核内容简单统一
高职院校许多课程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自己阅卷,教师一般以课堂、教材为中心,根据自己所讲授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认为的重点进行命题,很少对应教学标准中所规定的学生应该达到的技能、能力等目标层次进行,考核的只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考核。
再有考试内容过多的依附于教材,这也助长了不少学生的惰性,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伤害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滋生了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
3.考核方式单一固定
以我校为例,考试课一般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进行,成绩采用百分制,期末卷面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20%~40%(如课程包括课程单周实训,则实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加平时成绩(有实训再加实训成绩)就是对学生的总体评定。像写论文、开卷、口试等考试形式虽也有采用,但寥寥无几。只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少数几门课采用开卷等其他形式。
而考查课一般采五级记分制,评定的标准仍然是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依据传统的学生考勤、课堂讨论、作业等来情况来评定;期末考核虽然有开卷、论文、口试、辩论等多种灵活的考核形式,但大多数的教师还是习惯采用传统的闭卷方式进行。
像这样固定单一的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全面、真实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很好的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4.考核结果片面局限
有关资料表明,现代管理对人才测定的要求有100多项指标,而凭卷面考试成绩只能考出其中1/3,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而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正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
其次,现行的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种总结性评价的考核方式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应试教育”倾向,制约了“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当前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瓶颈”。而且课程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了功利化倾向,满足了学生短期的虚荣投机行为,甚至不惜作弊,铤而走险。
二、对高职院校考核方法改革的建议
1.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改变现行管理模式
高职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涉及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这无疑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如:如何衡定教师在改变考核方式后的工作量,在技能考核中,教学管理部门如何保证场地、资金、耗材等的配套供应,为考核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保障和自由度。
2.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核观念
更新考核观念,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实践考核。如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辩论、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情景测验等考核方法,同时考核评价应提供多次考试机会,还可分类分项进行考试。
例如采用“课业+笔记+活动”、“课业+笔记”、“课业+案例分析”、“课业+口试”等以课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的方式进行考核。课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课业一般都有选题背景,有课业目标,有明确的任务和考核标准。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才能完成课业。课业体现的是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选题真实,真题真做,展现学生的能力。
3.需要对教师加强考核思想和方法的培训
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论文检测。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要进一步扩大分析范围,即不仅要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分析非专业技术能力;既要分析职业的智力因素,还要分析职业的非智力因素,即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这些考核思想和方法,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在实践中灵活、熟练地应用。
其次,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的教学内容多重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要根据培养目标课程的特点,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进行考试考核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探索,促使考核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论文检测。
4.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高职课程评价的首要问题是采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标准,它注重能力推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要求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注重每一次测试覆盖的能力要素,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它不仅可及时进行课程的更新,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又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达到因材施教、人人成功的职业教育目的,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达到最佳的效果。
例如:“2+X”考试模式。论文检测。“2” 包括两项内容,一项是平时的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占总分的20%。 另一项是对一门课程基本概念和常识等基础知识的考试,为闭卷考试形式,占总分的30%。“X”则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而设置的,可选择考试内容或方法(如论文、辩论、口试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种考试方法或内容,这项考试内容占总成绩的50%。
5.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考核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综合评价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
总之,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考核方法也会应运而生,在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培养中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1).
[2]杨凤翔.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方法[J].职教论坛,2004,(36).
[3]刘玉富.关于改革高职教育考核方法的思考[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