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正在发生转变,我国自1993年开始逐步实行,1998年开始全面推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分配体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全面推向市场,硕士毕业生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就业政策法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硕士毕业生一方面需要自己参加自主的、双向的就业选择,同时又依旧面临着并不完全的劳动力市场流通现状。此外,我国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还表现在许多计划经济时代表现出来的地方性限制和行业限制依然存在。由于经济体制转型期我国的就业政策法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原因,导致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就业风险增加,最终导致投资风险加大。
三、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防范策略
1、个体要树立教育投资风险意识,理性选择投资方式
社会个体在选择投资之前,应该客观理性的认识到教育投资风险的存在,树立风险意识,避免盲目投资,力求理性、合理的投资研究生教育。在确定了职业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必须认真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接受研究生教育,是否对学术研究有相当兴趣,还要分析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和收益。另外,个体在选择投资研究生教育的时候,可以通过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就读方式,转移投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如已经参加工作的社会人员,可以结合现有工作岗位情况选择专业和培养方式,可以选择定向培养和在职就读等方式。那些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以在考上脱产研究生后与某一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由用人单位承担学费,个体硕士毕业后回工作单位服务若干年,达到双赢效果。事实上,在读硕士生中有很多学生选择这种投资方式。
2、培养单位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培养单位要转变管理理念,为硕士生知识增长和能力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核心教育服务和高满意度的辅助教育服务。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培养计划,开设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把科研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和就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切实有效的提高培养质量。同时,要有前瞻性地结合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合理优化专业设置,减少人才培养的盲目性【7】。培养单位应该从源头上杜绝人才培养的盲目性,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学科专业结构比例,根据历年各专业就业的情况,对学科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以增强毕业生竞争力,保障供给的有效性[8]。此外,还应做好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3、国家要建立研究生教育中介机构,促进教育投资过程信息对称
教育中介机构是社会中介组织的一种,主要指参与政府教育决策和各级各类管理教育运行活动的一种中介性机构。这里所指的研究生教育中介主要指研究生报考中介和就业中介,有利于研究生教育投资过程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它对于防范制度风险,降低教育服务风险和就业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生教育中介机构指完全独立于政府与学校之外,由社会举办的非官方专业组织,承担相关研究生教育信息的搜集、整理,同时对社会公开。如客观评价各培养单位的软硬件实力、师资水平,其毕业生的就业率等关键信息,客观评价和公布各用人单位的关键信息等。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介机构还没有发展起来,社会个体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和硕士毕业生找工作更多的是参加人才招聘会或者通过网络等途径来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但是通过上述途径获得的信息缺乏公正性和成本较高。因此,建立研究生教育中介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其信息搜集、整理、过滤的作用,保证关键信息的公开和公正性,减少社会个体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选择过程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状态,降低投资者信息成本,最终降低社会个体的研究生教育投资风险。与此同时,教育中介机构面向全社会公开、公正的公布高校和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客观上可以达到监督政府和培养单位的行为,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达到信息高效传递和沟通的目的。
4、政府要加强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建立研究生供需矛盾预警机制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导致了我国各个领域中的许多政策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而在一定层面上加大了社会个体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风险。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大教育领域,就业市场领域以及社会保障领域的宏观制度建设力度,降低毕业生的就业风险,进而降低投资风险。此外,在加强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政府应该从源头介入,对研究生招生进行宏观调控,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少,就业状况不好的专业,应该适度控制其培养规模,解决研究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避免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浪费。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在加强研究生制度建设和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建立研究生供需矛盾的预警机制,加强研究生需求预测,对硕士毕业生的供需情况进行宏观把握,杜绝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宏观把握人才供需情况,也正尝试建立相关的人才预警机制,如武汉市人事局为了宏观把握高校毕业生的供需情况,就推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数系统(包括就业率、就业缺口和就业质量三个指标体系),江苏、广东等省市近年来也推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白皮书。虽然现阶段,这些资料和数据一般还属于内部资料,社会个体和毕业生还难以及时、完整准确的获得这些资料。但是,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考路径,针对研究生培养规模增加,就业风险加大的形势,有关机构可以建立针对研究生的高层次人才预警机制,定期统计和公布相关信息,从而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政府决策和社会个体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提供参考,还可以为培养单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方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社会个体的教育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 沃伦·巴非特.理财:资金筹措与使用[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2] 陈水芬,黄卫华.高等教育服务购买风险的分析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4,(2).
[3] 黄芳.我国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13.
[4] http://www.jyb.cn/jy/jysx/t20081110_205961.htm.
[5] 马晓强,都丽萍.国外教育投资风险研究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7):66.
[6] 潘国臣.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就业问题研究[J].文化建设,2007,(2-3):148.
[7] 林丽娟,赵建明,周树红.当代农科大学生培养与就业新探[J].中国农业教育,2005(6).
[8] 李蓉,黄菲,罗恩立.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个人因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