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教育管理论文

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时间:2015-11-24  作者:谭涛 马佳宏
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报显示,我国每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不足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5%,且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5.57%,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是35%,日本是23%【3】。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还是很不足的,还需要保持一定的培养规模以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学科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流向以及单位去向上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平衡,一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签就业协议时间早、起薪高,表现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如一些理工科院校的汽车制造、汽车电子等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几乎均被提前预定;另一部分专业毕业生则相对需求不足、供给过剩,主要集中的某些文科专业。这些现象也就说明我国现阶段的研究生教育不是总量上的过度,而是一种结构性过度,即某些环节、部分专业教育过度。

 

二是人才高消费。就业市场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材小用”。中国教育新闻网报道,2008年11月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研究生双选会上,除厦门大学等十多所“211”高校外,大量是独立学院以及位于地市的二本、三本高校和职业院校。除个别紧缺专业外,绝大多数高校只招博士【4】。但是,往往高学历人才进入单位后又不能安排与其知识技能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常常从事低于其能力的工作。这就造成了不健康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即高能低就。过度教育不仅造成社会个体投资的巨大浪费,也将造成整个社会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过度教育可能导致社会个体的工作效率低下、甚至不满情绪的出现。试想一名高学历者处于一个只需要普通教育水平的岗位上,必将导致对工作具有不认同感,对没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缺乏工作激情,导致个体的工作效率低下、对工作的认同感低,最终影响个体的职业发展、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加大研究生个体的投资风险。

4、预期收益风险

社会个体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期望在接受了研究生教育之后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包括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而目前的现实却表明,越来越多的社会个体在接受了研究生教育之后并不能获得他们所期望的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即教育收益的实际值与事先估算值存在不一致,即是社会个体在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后所获得的教育收益的实际值与事先估算值之间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存在风险。在研究生扩招之前,我国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大都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货币收益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但是,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急剧扩张,直接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就业竞争加剧等一系列不良结果。这些因素都直接增加了研究生毕业后预期货币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研究生预期货币收益风险出现。硕士毕业生起薪却开始逐年下滑。在2008年的一些研究生招聘会上,一些文科类研究生的起薪甚至低于2000元,有的文科类研究生岗位的薪水比一些本科毕业生的起薪还要低。此外,在研究生扩招以前,研究生培养质量较高,大多数研究生能获得更高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研究生的身份能得到社会的较多尊重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随着研究生越来越多,直接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造成一些研究生并不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和更好的工作能力,一些研究生在工作岗位上并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也就导致整个社会对研究生的认同度降低。

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风险是通过预期收益风险来实现的,研究生预期收益风险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大小。那么,研究生预期收益风险加大就将加大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风险。预期收益减少,投资风险增加,必将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因为未来收入的风险增加将对个人教育投资时间的长短产生不同影响,风险回避型的人将减少教育投资【5】。

二、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形成原因

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本身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制度环境等层面的原因。具体地说,导致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风险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体对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非理性认识

许多个体读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也不是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的前提下通过读研究生提高职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而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甚至很多个体是随波逐流,跟风考研。这种现象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表现更加突出。我们对在读硕士生读研目的的调查发现,只有49.05%的人读研的目的是通过读研究生培养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而有19.52%的人是跟风考研,24.76%的人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推迟就业。由此可见,不少人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时是没有经过理性思考,对士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也具有不理性因素。这种对研究生教育的非理性认识是造成投资风险的重要原因。

2、研究生规模扩张导致培养质量下降

自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张,到2008年全国招生人数达39万人、在读人数达110.20万人、毕业生人数达34.2万人,分别是1999年招生人数的5.43倍、在读人数的6.13倍、毕业生人数的8.18倍。然而,在研究生培养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各培养单位的师资、实验和科研条件、图书馆资源和学术氛围建设等软硬件设施却没有跟上。以师资为例,据数据统计显示,全国研究生生师比2006年是1999年的2倍多。有的高校,一位导师辅导三、四十个研究生的情况屡见不鲜,见怪不怪。导师往往成为事实上的“班主任”,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指导学生,“放羊式”教学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加上做硕士生导师的条件放低,一些学术水平不高、责任感差的老师也加入硕导行列,这样就难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而研究生质量下降的必然结果是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下降,以致硕他们难于找到满意的工作和获得预期的收益,因而也就增加个体投资风险。

3、研究生教育投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

研究生教育投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指社会个体在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过程中诸多环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教育服务选择过程中个体与培养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就业过程中的硕士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社会个体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选择培养单位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第三方机构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公布各培养单位的完全信息,教育服务提供者(培养单位)和教育服务的消费者 (研究生)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局面。消费者几乎是在信息盲区作 “购买”选择,使得消费风险难以预见和有效防范。在教育服务市场没有类似产品市场中的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组织为研究生教育服务提供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官方”信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交易过程中,信息经常处于不对等状态。一些毕业生通过 “包装”使自己看起来很优秀,用人单位在不能掌握学生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会做出错误决策。对次优的毕业生录用必定将很多非常优秀的毕业生排除在外,即造成人才招聘中的“以次充好”、“劣币驱除良币”现象【6】。同样,当用人单位被虚假信息蒙蔽了之后,则可能提高招聘的条件,本来优秀研究生可以做的工作却要招聘博士生。无形中把很多优秀硕士毕业生排除在就业大门之外,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风险更高了。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谈谈高职院校社团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论文:速写教学之我见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教育管理论文
最新教育管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