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主要表现在教育服务风险、就业风险、过度教育风险和预期收益风险等几个方面,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个体对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非理性认识,二是研究生规模扩张导致培养质量下降,三是研究生教育投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四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为了规避和防范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发生,个体要树立教育投资风险意识,理性选择投资方式;培养单位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国家要建立研究生教育中介机构,促进教育投资过程信息对称;政府要加强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建立研究生供需矛盾预警机制。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风险,形成,防范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是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某一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1]。投资教育能带来收益,但也伴随着风险。研究生阶段教育是一种个人层面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其投资周期长,投入大,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环境的不可预料性和结果的变动性。尤其在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大众化,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张的大背景下,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风险正逐步的凸显出来。现阶段,我国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风险主要表现为教育服务风险、就业风险、过度教育风险和预期收益风险等几个方面。
1、教育服务风险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将支付更高的成本接受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较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其教育服务除具有一般服务的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分离性和不可贮存性这四个基本属性外,还具有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离,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的特殊属性[2]。正因为研究生教育存在服务的特殊属性,所以研究生教育消费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风险。
教育服务风险是指培养单位能否利用教育教学设施、实验科研设备和教育技术等各类资源向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各类教育服务的不确定性。研究生教育服务风险主要表现在:
(1)培养单位和专业选择风险。社会个体在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之前,需要填报志愿选择培养单位和学科专业。但是,由于对培养单位的情况、学科专业的就业前景等信息掌握不全和个体主观判断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在进行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学科专业选择的过程中存在风险。以学科专业选择为例,学生跨专业考研情况相当常见,有些专业跨专业考生人数甚至接近半数。我们通过对420名在读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179名学生是跨专业读研,比例达42.62%。但是,在这179名跨专业读研的学生中有39名学生表示后悔跨专业读研,占跨专业读研人数的21.79%。可见,个体在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过程中的学科专业选择风险是很大的。
(2)研究生培养单位核心教育服务风险。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提供的核心服务主要包括学术氛围、专业师资力量、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指导、图书馆资源和实验科研条件等。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在读硕士研究生对就读学校的学术氛围、专业师资力量、导师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学校图书馆资源和科研条件等的不满意程度分别达27.14%、25.71%、16.67%和18.57%。可见研究生对培养单位的核心教育服务满意度总体不是很高。也就是说社会个体在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核心教育服务风险。
(3)研究生培养单位辅助教育服务风险。
辅助教育服务是指为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实践能力提高提供的各种条件服务、环境服务和创设的活动。具体包括学校硬件设施、校园环境与文化、行政教辅服务和就业知道服务等。由于教育经费投入和我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各培养单位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与文化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也将造成研究生对培养单位硬件设施等条件的不满意,对行政教辅服务和就业服务的不满意,即存在辅助教育服务风险。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在读硕士研究生对就读学校硬件设施的满意度为33.81%,不满意占18.57%,47.62%的学生认为一般;对就读学校校园环境与文化的满意度为34.29%,不满意占13.81%,51.90%的学生认为一般;对培养单位行政教辅服务的满意度为19.52%,不满意占24.19%,56.19%的学生认为一般。由此可见,研究生对培养单位的辅助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也就是说个体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时存在辅助教育服务风险。
研究生培养单位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知识的学习、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即人力资本的升值,并影响到研究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影响到研究生毕业后预期收益的实现。
2、就业风险
研究生就业风险就是指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和个人预期的不完善性,毕业研究生可能遭受失业、教育与职业不匹配等风险。另外,研究生个体还面临着工作转换的风险、教育和职业不匹配的风险。我国研究生就业风险主要表现在失业或待业的风险、工作岗位与专业不匹配和工作与学历不匹配等风险。其中,又以硕士生毕业后遭受找不到工作的风险即失业风险的可能性最大。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率逐渐走低,有些省份研究生就业率甚至比本科生、大专生的就业率还低,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据广东省教育厅统计,广东省2007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为94.37%,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25%,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5.57%。研究生的就业率竟然首次低于本科生,甚至低于专科生。
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不能就业,这是就业风险最严重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失业将直接导致研究生毕业后零收入甚至负收入的恶劣结果,也将导致他们教育投资成本不能得到补偿,不能获得教育投资收益。从整体考察和个案分析的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研究生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存在越来越大的就业风险或待业风险。此外,随着研究生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找不到专业对口、学历要求合适的工作岗位。很多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就能胜任,这就是职业与学历不匹配风险,是一种高学低就现象。如在对广西师范大学2006-2008年毕业硕士生就业流向调查中发现,这种高学低就现象呈加剧的状况,2006年约4.0%的毕业生在中小学、中等专业学校就业,2007年的比例是9.0%,到2008年达14.53%。这种职业与学历不匹配风险,不仅在师范类毕业生中出现,在其他一些学科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也同样存在。可以说硕士毕业生所面临的职业与学历不匹配风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实。研究生就业风险增加最直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硕士生投资收益的回收和影响硕士生的职业发展。
3、过度教育风险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规模也迅速扩张。虽然我国研究生教育还没有出现普遍意义上的教育过度,但从就业市场中出现的毕业研究生起薪不断降低和越来越多的毕业研究生从事低知识、低能力要求的岗位的现象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初步出现教育过度的现象,尤其是某些文科专业。研究生过度教育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将加大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研究生教育过度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是研究生教育整体不足、局部过度。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