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来自于社会、政府、高校的外部驱动力,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方面的能动性不足,专业意识淡薄,往往跟着科研考核、职称评定等政策性要求去走,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的境地,较少关注自身的专业问题发展问题。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为此,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势在必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与教师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从政府、高校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通盘考虑。
三、提升与完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一)政府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策略
1.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首先,健全教师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建立严格的高校教师专业标准和相应的高校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范教师资格的认证。其次,建立起教师教育认可和审查制度,对承担高校教师培养培训任务的机构进行审查,并定期对教师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以此作为经费投入的依据。此外,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师范院校的资金支持,保证师范院校的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学习经费。
2.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待遇。教师的待遇问题是提高教师地位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高校教师的经济地位一直在提高,但其收入与相似知识背景的其他行业的人才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解决高校教师的社会待遇问题,政府行为在其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并承担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政府要下大力气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高校教师的队伍中来。
(二)高校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高校应在教育理念上不断深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理解,并在实践中采取各种措施,营造一种积极上进、求真求实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
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的核心是突显教师专业的自主权力。教师职业需要稳定的经济收入作为其生活的保障,这是教师生存和保持人格尊严所必需;教师职业需要专业自主的权力,这是学生获得知识增长和精神引领所必需;教师职业需要知识群落和教育生态的滋养,这是教师自身不断成长所必需。当前亟待培育高校教师委员会、教授评议会等基层组织并健全其各项功能,从学校制度和教育政策上保障高校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力,倡导学术自由、勇于创新的教育氛围。[6]
2.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高校应探索一种能够激发教师动力,关注教师发展、能够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且形式多样化的考评机制,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进行定岗、明职,确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为教师的日后的行为提供规范,提供明确的努力方向。采取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目标的评价策略,开展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等多维度的考核办法,并适时针对考核中出现的新问题合理地调整评价指标,确保考核的公开、公正、公平。
3.完善教师培训体系。高校应立足于院系,开发校本培训资源,构建高校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机制。着眼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从片面强调学历到能力强化的转变,实现从片面强调科研能力到重视综合能力的转变。通过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等形式,培育教师学习型组织,建设学术性对话机制。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更新培训的内容,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和其他社会人员来校讲授。
(三)教师自主发展策略
1.树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个体基于现实的需要,按照专业发展的需求形成的关于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形成以及专业自我的确立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7]
2.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学反思周而复始,循环进行。它要求教师细致观察并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和客观的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实验,从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和专教学技能,不断增长自身的教学智慧,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教学反思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记教学日记详细描述观察到的情景并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可以与其他教师一起探讨教学行为、交流教学思想,也可以与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对话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还应在把反思、探讨、教学中得到的经验应用到行为研究中去。
3.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其一,要摆正教学与科研的位置,以教学为中心,将科研置于重要地位。因为任何层次的高校都离不开育人,离不开教学,否则便失去了存在的本真意义。其二,以教学为中心,应将科研的方法、成果等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化。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