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是否出口必然会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生产率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总量法检验得出的结果也不违背Melitz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亦即“生产率悖论”(以下简称“悖论”)。
论文关键词:出口,生产率,异质性企业,悖论
一、引言与相关文献
生产率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因为生产率是决定一个国家长期生活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生产率的意义同样重要,因为生产率是一个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并能获得持久利润的内在动力。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越来越深入,各国企业都会面临着全球化竞争的考验,是否出口必然会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在“走出去”的战略时期,出口行为会越来越普遍。而出口和企业生产率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国外文献从实证研究到理论模型都认为生产率高的企业会选择出口,从而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高于只面向国内生产的企业。有意义的实证研究包括Bernard和Jensen(1995、1999)、Aw异质性企业,Chung和Roberts(2000)、Clerides,Lack和Tybout(1998)、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对生产率与出口关系进行系统性论证的经典文献是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Melitz(2003)认为面向出口市场的进入成本(沉没成本)比面向国内市场的要高,从而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出口才会弥补市场进入成本,所以整体上来看,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会高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
国外学者的实证检验以及理论模型推导都认为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会高于不出口企业,国内学者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如马述忠(2010)、易靖韬(2009)、唐宜红,林发勤(2009)等,他们的结论基本上认为出口企业比不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高cssci期刊目录。但是对中国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却又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亦即“生产率悖论”(以下简称“悖论”)。李春顶、尹翔硕(2009)研究并解释了中国出口企业的“悖论”,认为中国出口企业“悖论”普遍存在,加工贸易是背后主要的原因。李春顶(2010)选用中国制造业企业1998-2007年30个行业近33万家企业数据对分行业、分地区、分企业类型、分企业规模来检验认为中国出口企业存在“悖论”。该文献的不足之处是仅仅运用企业生产率的平均值来测算比较的,本文将采用总量法和均值法一起计算并比较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从而检验出口企业是否存在“悖论”。之所以用总量法,是因为总量法可以更好的反映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的整体状况。总量法检验得出的结果也不违背Melitz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因为总量法也是从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微观层面的数据计算得出的。我们还将实证检验生产率对出口是否具有阻碍作用,这样可以更好地验证“悖论”的存在性。
二、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我们使用的数据是2005-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制造业企业数据。为了测算准确性的需要异质性企业,我们对数据需要做如下的处理:
(1)统计有错误的数据我们删除;
(2)非正常营业的企业数据删除;
(3)选用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数据,数据库中虽然对企业规模有了分类,但是我们并不采用,我们使用企业固定资产总值在100万以上的企业数据;
(4)年工业总产值在500万以下的企业数据,我们也给予删除;
(5)在每个年份中,平均雇佣工人在8人(不包含8人)以下的企业数据删除。
我们主要是通过比较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来检验“悖论”的存在性,所以需要对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进行分类。我们把年出口交货值为0的视为非出口企业(D-type),把出口交货值大于0的看作出口企业(X-type)。表1给出了处理前后各年份企业样本的个数。
表1:处理前后各年份企业数目
年份
|
筛选前
|
筛选后
|
D-type
|
X-type
|
ALL
|
D-type
|
X-type
|
ALL
|
2005
|
177111
|
74388
|
251499
|
132755
|
57014
|
189769
|
2006
|
201076
|
78206
|
279282
|
153009
|
61713
|
214722
|
2007
|
234245
|
78801
|
313046
|
188449
|
67461
|
255910
|
2008
|
297729
|
87865
|
385594
|
232699
|
74356
|
307055
|
(注:ALL代表企业总数。)
三、生产率测算模型
对于生产率的测算,我们使用劳动生产率LTFP和近似全要素生产率ATFP,它们的计算公式是:

其中Q是企业的当年总产值,K是企业资产总值,L是企业年平均雇佣工人数,s是参数。对于s的计算,我们用已经处理好的2008年数据估计。对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

实证检验方程是: ,用2008年数据检验可近似认为s=0.6cssci期刊目录。
我们用总量法和均值法分别测算生产率,总量法即为:

均值法测算生产率即为:

下面,就用测算模型检验出口企业“悖论”是否存在,我们在计算时,只要出口企业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要低异质性企业,就认为“悖论”存在。
四、出口企业“悖论”的检验
(一)全国数据检验结果
用每一年份的全国数据计算并比较生产率,得出关于“悖论”的存在性如表2所示。
表2:全国企业“悖论”的存在性检验
测算法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L
|
A
|
L
|
A
|
L
|
A
|
L
|
A
|
总量法
|
×
|
×
|
×
|
√
|
×
|
√
|
×
|
√
|
均值法
|
√
|
√
|
√
|
√
|
√
|
√
|
√
|
√
|
(注:L和A分别代表用LTFP和ATFP测算结果检验“悖论”的存在性,√代表存在,×代表不存在。)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用均值法测算LTFP与ATFP在每一个年份都显示出“悖论”的存在性,这印证了国内学者得出的“悖论”存在性的结论。但是,运用总量法测算时,LTFP在每一个年份都没有表现出“悖论”,即在每一个年份,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比非出口企业高,而ATFP在2006-2008这三年表现出“悖论”。由此,我们得出结论1:
结论1:用全国数据时,传统的均值法测算生产率论证了中国出口企业的“悖论”的存在性,而运用总量法测算时,并不明显得出企业出口存在“悖论”,尤其是用LTFP作为生产率计算时会完全否定“悖论”的存在性。
(二)分行业检验
为了更确切的验证“悖论”的存在性,我们做了一个分行业检验。数据库中对制造业共分为30个行业,表3是相应的行业代码以及行业名称。
表3:行业及行业代码
代码
|
行业名称
|
代码
|
行业名称
|
代码
|
行业名称
|
13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23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33
|
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
|
14
|
食品加工业
|
24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34
|
金属制品业
|
15
|
饮料制造业
|
25
|
石油加工、炼焦及加工业
|
35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6
|
烟草制品业
|
26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36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7
|
纺织业
|
27
|
医药制造业
|
37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8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28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39
|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19
|
皮革、毛皮、羽毛及制品业
|
29
|
橡胶制品业
|
40
|
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制造
|
20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草制品业
|
30
|
塑料制品业
|
41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
|
21
|
家具制造业
|
31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42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22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32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43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
|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分行业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在总量法检测中异质性企业,即使LTFP也能检验得出“悖论”存在,而在均值法中,LTFP和ATFP都得出了“悖论”不存在的结论,这结论扩展了用全国所有企业数据测算得出的结果;
(2)总量法和均值法在检验每一个行业“悖论”存在性时,即使结果有些不同(行业41得出的结果截然相反),但不像对全国数据检验得出的差异那样大;
(3)在两个相近的年份中,用总量法以及均值法检验“悖论”的结果相近,这可能是由于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生产率比较稳定或者增长速度相近似;
(4)在用LTFP检验得出“悖论”的行业,用ATFP检验也存在“悖论”,而用ATFP检验认为存在“悖论”的行业用LTFP检测却不一定能得出“悖论”的存在性。这可以从ATFP的计算式来解释,资本劳动比率KLR=ln(K/L)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衡量指标,因为每单位劳动所占有的资本越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LTFP越高,但对ATFP的影响却要受到要素的使用效率的影响。在用LTFP检验不存在而用ATFP检验存在“悖论”的行业中,可能是出口企业的KLR比较大,从而LTFP比较大(“悖论”不存在),但是所增加的资本并没有被有效率的使用,所以出口企业的ATFP又相对较小(“悖论”存在);
表4:分行业检验结果
代码
|
总量法
|
均值法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L
|
A
|
L
|
A
|
L
|
A
|
L
|
A
|
L
|
A
|
L
|
A
|
L
|
A
|
L
|
A
|
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2008年数据经过处理后,没有行业33异质性企业,故行业33没有检测结果;
**L和A分别代表用LTFP和ATFP测算结果检验“悖论”的存在性,√代表存在,×代表不存在。)
(5)在总量法以及均值法中,不管用LTFP还是ATFP测算时,都得出存在“悖论”的行业个数随年度在不断增加,如图1①所示:

(图1:测算存在“悖论”的年度行业个数)
从图1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2:对分行业检验出口企业的“悖论”可以看出,均值法更倾向于得出“悖论”存在性的结论,并且ATFP比LTFP更倾向于得出“悖论”存在性的结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