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利用外部资源与自身能力成长的冲突
外包利用外部资源的同时对发包方来说也存在着挑战,会影响企业的成长能力。采用外包战略可能会导致发包企业的竞争力缺失。原因是:第一,商业机密外泄导致的竞争力缺失。一个企业的商业机密包括其特有的生产技术、产品设计及消费者信息,这些都是企业得以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所必不可少的。一旦外包,这些企业的机密将暴露于接包方,接包方人员的职业道德、管理水平使得商业机密存在泄露的可能性,如果发包方的竞争对手得到这些信息,对于发包方来说就存在竞争力缺失风险。第二,外包会减少企业学习和长远竞争优势的培养机会。外包可能会使发包方对接包方过于依赖,停止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长期会导致发包方竞争力缺失,使发包方在未来的发展受到威胁。
对于发包企业自身的能力培养和长远竞争优势的保持,笔者认为,持有创新意识,设立技术快速反应和追踪机制,才能保持技术高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适用性和安全性。
(4)柔性的增加与外部业务失控的冲突
由于服务业与客户天然的联系,企业的柔性对于企业适应市场来说异常重要。企业拥有良好的柔性能第一时间对客户做出反应。外包既可以优化企业的优势业务,也可以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外包使企业能克服企业组织庞大和松散的弊病,也即“结构瘦身”效应,使企业组织对外部市场的灵活性增加,即企业的柔性增强。
但是外包将一个完全内置式的生产系统转变为一个高度外包型的生产系统,这一过程的也会使得外包企业失去对重要功能的控制力,增加业务流程的复杂性,增大了出现问题和错误的风险。接包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外部实体,与发包方并不是隶属关系,因此,发包方对于接包方可能会出现失控风险。失控风险来自于:合同对于需求变动调整的不灵活性、信息不对称和合约不完善导致的意外成本、发包方的机密和知识产权安全。这些都会导致发包方对于外部业务的失控。
为了对外包业务有更好的控制,降低风险出现的几率,提高发包方的盈利,发包方要积极参与,定期检查工作进展以确保外包业务安全顺利实施,从而才能实现外包的双赢。
4. 承接方的冲突权衡及其我国的对策思考
基于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承接方位置,“工序国际分工”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工序、区段和环节的产品内分工层面切入,在微观层面的参与国际分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可以通过动态的积累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过渡。
但是承包国在外包的承接中也面临着一些两难的冲突,表现为:外包产业与本国产业不相容的冲突、外包产业低端化与国家发展目标的冲突以及国外主导外包产业与国内无法控制的冲突。企业创新能力、就业及风险也是承包方的考虑因素,如何通过战略管控来扩大服务外包带来的利益是我国亟需考虑的。
(1)借用新分工契机,发挥比较优势,动态积累和发展,实现竞争优势
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主要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基于工序和区段层次的“产品内分工”,这样的分工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从更为微观的角度介入,更灵活的发挥微观层次的比较优势参与分工,是一种分工模式的微观化和深入化。而基于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一种国际分工,可以使得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更为有效的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真正实现了全球化的好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善于利用新一轮国际分工的契机,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分工,这对于我国来说能更好的纳入世界的分工网络,抓住发展的机遇,但是由于我国所处的分工地位往往是承接业务,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要利用分工实现我国发展的机遇,就需要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在动态的积累中,不断创新,并积极的创造适合承接外包的良好环境,争取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这也是我国在外包竞争中不被边缘化,在国际分工中长远获益的根本途径。
(2)积极创新,实现服务外包的价值链的高端化发展,提升自身的国际分工地位
发达国家在发包决策时就已经将所要外部化的业务锁定在低端,只是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优势资源,所以发展中国家只能获得起码的经济效益。造成承接国家外包产业长期处于低端化,受发达国家雇佣,成为发达国家的“打工仔”。典型的就是印度模式的离岸外包,没有发展的主导权。我国对外包的战略思考中,应该时时存在,处处体现外包企业可发展的思想,争取能够摆脱发达国家的牵制,形成自己的民族产业。这就要求承包国在承接外包的模式上要有充分的考虑,探索出最大限度的适合自身学习承接模式。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务存在“囿于低端”的状况,承接业务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从外包的需求上看,发包方据以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制造业的发展,将发包集中于IT外包,如我国在承接日本的软件业务时,常常从事低技术含量的代码服务,处于“软件代工”层面,这样的状况在低端服务外包市场竞争化加剧,以及从软件外包看,服务外包从单纯的软件外包转向软件开发发展来看,其适应性和竞争力会越来越弱。对此,我们要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和利用基地的创新功能,提升服务外包的价值链。
(3)争取外包企业与本国相关产业相容,最大限度做到为我所用
“知识外溢”是承接的外包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承接国可以通过外包培养业务素质熟练的人力资本,为本国的相关产业发展积累知识和人才。但是承接的外包业务与本国产业经常会出现不相容的问题,外包产业的孤立,并非好事,因为外包业务具有完全的对外依存度,造成的风险极大。如果失去外包市场,企业必须退出市场,会付出极大的沉没成本。国家在进行战略抉择的时候要优先考虑与本国产业相容的外包业务,一切以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为核心,提高利用外包的质量,加快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准确定位,放宽市场准入。明确服务外包的定位,从战略上予以重视和统一的规划,制定鼓励服务外包发展的具体政策,由商务部和国家相关部委,将服务外包业务列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鼓励类,并将其列入国家支持和扶助主要对象所在省、市优势产业指导目录。同时,放宽市场准入,给予从事内需型服务外包的企业前置审批和工商登记等方面的便利,扶持内需型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6]。
参考文献
【1】McKinkeyGlobal Institute. Offshoring:Is It a Win-Win Game?.2003(8)
【2】龚雪,高长春.服务业外包对外包国就业的影响[J].企业经济.2005(12)
【3】汪应洛.服务外包概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
【4】Jacob F.Kirkegaard. Outsourcing-Stainson the White Collar?
【5】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6】何峻.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动因、优势与重点.财经科学[J].2008(5)
【7】Mary Amiti and Shang-JinWei. Fear of Service Outsourcing:Is It Justified?.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4
【8】Chistopher B.Clott.Perspectiveon Global Outsourcing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 . Business and SocietyReview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