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电影票房在8亿元左右,占电影业收入的90%-95%,而衍生品仅为5%-10%,以致国外一位知名制片人看到中国影市场时说:“它不是一座金矿,简直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虽然自2002年《英雄》在国产电影衍生产品开发上首开先河之后,我国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开始呈现迅速蔓延之势,但时至今日,衍生产品开发的市场尚未真正培育起来,没有一家专门从事真正意义上电影衍生产品开发的企业,甚至片商自己也对衍生品开发后知后觉,造成《长江七号》火爆上映、盗版“七仔”被疯狂抢购后方匆匆寻找“七仔”系列衍生品授权企业的尴尬。
(四)、人才缺乏
人才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能否拥有大量的创意产业人才,将成为夺取创意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定因素。从根本上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缺乏。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人才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我国还不到2%。在广州、北京、上海这几个地方,创意人才缺口达74%。我国目前创意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偏少,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也很有待改善,创意的、策划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端人才极为欠缺,会创意的人才不懂经营管理,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又不会创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1、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做好宏观调控,根据各省市的产业现状和发展空间在国家层次上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规划,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城市发展、产业整合以及科技、教育发展协调起来,仿制在开发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域冲动”、“政绩冲动”。
2、完善政策框架。西方学者贾斯廷·奥康纳在《欧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中说道:“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产业观念是受牵涉其中的政策框架驱动的”。我国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在法律、金融、产业发展等方面制定完善合理的政策。
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小政府,大社会”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应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创意中介服务机构这一非政府性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搭配相关产业链,推动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二)、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
1、改革教育机制。从根本上说,创意的缺乏源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机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孩子的想象力一步步被扼杀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中。创意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从整个教育机制的彻底改革中入手,落实素质教育,注重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
2、完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的综合资源优势,着力加强对创意人才、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复合型高端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缩短学用落差。构建系统的社会培训体系,进行资格认证考核。
(三)、保护知识产权
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开发与运用知识产权是创意转换、形成产业链的关键。创意产品极意被侵害,因此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加大对版权的保护力度,因为版权的市场价值体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唯一盈利途径。在中国,产权问题越来越严重,模仿随处可见,盗版屡见不鲜,既削弱了创意人员的研发动力,不利于创意群体的形成,又阻碍了创意衍生产品的开发和产业链的完善,严重制约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此,应实行如下措施:
1、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强专利法、版权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立法,提高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犯罪。
2、提高知识产权的服务能力。通过增加知识产权审查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信息检索能力、改进工作流程、建设政府上网工程等方式,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能力和信息提供能力。
3、培养公民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4、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数据资源,联合打击盗版。
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时代,能否占领文化创意产业的制高点,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正确认识我国文化创意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为其发展扫除障碍,才能真正走上“中华崛起”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启明、郭玉锦、刘宇、曾静平主编.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希望:新媒体崛起[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 李颖生.中国文化产业经典案例分析[C].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
【3】 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现场:文化的质感[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 陈忱.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走出去战略[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5】 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理论:碰撞与交融[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6】 皇甫晓涛.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7】 刘牧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8】 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C],200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