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图1(产值区位熵柱形图)可看出:
首先,在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六大行业中,区位熵大于1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金融业,说明这两大行业在全国同行业发展中具有相对优势,尤其是金融业;住宿餐饮业接近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次之。
与四川省相比,重庆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产业、批发零售业较有优势,而在住宿餐饮业和第三产业其他行业上落后于四川省,四川省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尤其是住宿餐饮和其他行业)相对于重庆、陕西优势突出。
与陕西省相比,重庆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产业、房地产业上具有相对优势,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其他行业发展落后于陕西省。
3.2 重庆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区位熵分析
根据区位熵计算结果表2,有图2如下:
图2:增加值区位熵柱形图

根据图2(增加值区位熵柱形图)可看出:
重庆市第三产业在全国同类行业发展中较具优势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以及金融业,尤其是金融产业发展速度快、潜力大;房地产业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其他行业增加值区位熵仅为0.204,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川省的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发展相对于重庆市、陕西省具有优势,而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相对处于劣势地位。
陕西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从图4可看出,陕西省第三产业的六大行业增加值区位熵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发展领先。
重庆、四川、陕西三个省在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发展上都具有一定优势和潜力,凸显出西部的三大经济中心消费市场的逐渐活跃的趋势,尤其是陕西省,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在对周边省市产生辐射效应外也带来了较大竞争压力。
3.3 综合分析
综合两个图表,重庆市第三产业较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而言:
第一,金融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优势明显,是第三产业中的优势行业。自2007年,重庆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凭借综改区和“两江新区的”政策优势以及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金融业发展优势正在凸显。重庆先后领先成都西安设立离岸结算中心、保险创新试验区,200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农村土地交易所,到目前已拥有包括重庆金融产品交易在内的七大交易所,八小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加工贸易的离岸金融结算、电子商务的国际金融结算等。作为中国内陆的国家级中心城市,重庆正按照国家的定位与要求,围绕主流金融业务、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要素市场、结算中心、金融保障体系五个层次,努力推进内陆金融中心建设。随着江北机场与国际接轨、欧亚大陆桥开通等交通运输的跨越发展,重庆市物流成本逐渐降低,与国内外社会经济联系逐渐加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得到快速发展:09年重庆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比四川省和陕西省高出2.04和0.6个百分点。目前在“畅通重庆”建设下,以主城为核心的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正在形成,“一江两翼三洋”的出海通道建设步伐加快,将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综合本文计算结果,无论是产业发展强度还是发展力度,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都具有明显优势,应将其作为第三产业重点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大力发掘其巨大发展潜力(尤其是金融业),最终形成带动第三产业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亮点。
第二,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发展活跃,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2009年重庆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产值区位熵分别为0.958、0.99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增加值区位熵虽与四川省和陕西省相比优势不明显,但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1.218、1.405,说明其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较大。2009年重庆市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增长率分别为14.31%、15.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7%、7.05%)。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在第三产业中属于第一层次的流通部门,是传统服务业的主力军,其发展程度投射出着地区消费和流通市场的繁荣程度,关系着企业投资信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将此类流通部门作为重要助推力,壮大第三产业,活跃市场经济,改善地区经济环境。
第三,房地产业、租赁与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逐渐崛起,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房地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水平稍落后,重庆、四川、陕西三省(市)房地产产值区位熵均小于1,但从纵向来看,重庆房地产业增加值区位熵从08年的-0.14[③]上升到09年的0.955,足以体现出重庆市房地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包括租赁与商务服务、教育和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在内的其他行业发展优势明显不足,但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喜人,以重庆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为代表,据计算,2008年其产值区位熵为1.055,为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且随着重庆市被列为全国服务外包城市示范城市,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惠普等大型企业入驻使得重庆市软件服务外包得到飞速发展。因此,尽管此类行业发展相对不成熟,但却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加上2009年该行业产值占重庆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4.36%,在六大行业中排第一,其发展地位更不容轻视。
总体而言,重庆市除了金融业凸显出明显发展优势外,其余行业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商贸类传统服务业正在逐渐壮大,备受关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目前第三产业发展任务任重道远,但不少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若加以正确引导和支持,实现赶超西部主要经济中心和全国平均水平指日可待。
4. 结论与建议
4.1 重点发展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西部地区交通枢纽。
根据上文分析,重庆市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重庆市第三产业中最具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行业,因此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应乘势而上,发展和巩固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重庆市第三产业中的主导地位:以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融中心、西部地区交通枢纽为目标,按“五层次”推进金融中心建设,明确各区金融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大力实施金融人才战略、突破人才软肋、不断完善现有金融体系;加快畅通重庆建设,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对外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和确保落实企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国际大型企业入驻,为金融业搭建良好的经济平台。对外交通发展要在现有“重庆-深圳盐田港-欧洲”的铁海联运国际贸易大通道基础上,加快“一江两翼三洋”的出海通道建设,加大交通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与国内经济中心城市交通连接,多方位打通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使重庆成为连接东、中、西部的交通大动脉。
4.2 发展壮大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努力建设西部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物流休闲集聚地。
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提升地方消费水平、活跃消费市场,促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重庆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发展优势相对不足,但发展潜力巨大,应把握好重庆市经济飞跃发展的机遇,突破现有交通、法制环境等不足,健全市场机制,做大做强流通部门。结合本文分析结果,应加强向四川、陕西等此类行业发展较好地区的学习与合作,同时突出地区优势,发展地区特色产业,扬长避短,着力提升部门就业吸纳能力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增强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建设西部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物流休闲集聚地。
4.3 大力促进房地产、其他行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产值高新技术含量
随着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一方面要控制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另一方面要鼓励房地产业的发展,充分发展其对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作用,还要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健全住房制度,优化房地产结构,向建设“宜居重庆”目标迈进。
此外,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其他行业近年来在重庆市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第三产业基础行业之一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对刺激就业增长潜力方面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也随着重庆市软件园区日益成熟, 逐步体现聚集作用和规模效应, 2010年1月到9月,重庆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6.9%[④],并涌现出中冶赛迪、南华中天、易联数码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等。在发展第三产业其他行业同时,应充分发掘此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势,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和人才支持,促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快速发展,提升第三产业知识技术产值比重。同时兼顾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确保重庆市第三产业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彩虹,曾雁:《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水平的提高》,渝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李峰:《重庆市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关系研究》,西南大学,2007年4月
[3]陈绍宥:《重庆市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现在及对策研究》,重庆大学,2010年5月
[4]曾国平,曹跃群:《重庆市第三产业整体结构与内部结构变动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年第4期。
[5]任振东:《重庆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研究》,重庆工商大学,2007年5月。
[6]张弛:《重庆市第三产业重点行业选择研究》,重庆工商大学.2005年05月。
[7]蔡飞,金洪:《基于区位熵理论的中国资源型地区判定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
[8]张会新,杜跃平,白嘉:《陕北资源产业群的区位熵和RIS模型分析》,《资源科学》,2009年7月。
[9]宗刚,胡利红:《基于区位熵理论的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市场》2010年第13期。
[10]卞士郭:《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区位熵评价》,合肥工业大学.2010,04。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12]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13]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14]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陕西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