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金融支持对皖江示范区的重要性分析。金融对产业转移和聚集的关键作用。产业集群现象明显。面临皖江示范区的迅猛成长和巨额的资金需求。
论文关键词:金融支持,产业转移,产业集群,皖江示范区
产业集群建设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集群发展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经安徽省申请、国务院及发改委批准,2009年1月12日安徽省正式设立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项目。目前,皖江示范区自设立以来为安徽乃至中部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取得显著成就:仅2009年设立当年皖江示范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33.16亿元,占到了全省的66.91%,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高达29.80亿元,约占全省总额的77%,。面临皖江示范区的迅猛成长和巨额的资金需求,除了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外,如何让金融业更好的服务于产业发展呢?为此,需要建立更好地区域金融合作机制,为发展营造更佳的金融生态环境,实现政府、企业、银行三方的共赢。
1,金融对产业转移和聚集的关键作用
在实现产业对接和群聚的过程中产业集群,接入方的生产要素价格(无论是工资、土地价格还是利率等)一向是转移方最为重视的因素。国内学者卢根鑫(1994)为了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现象而提出了“重合产业”理论,认为发达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同类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所使用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即使劳动要素的耗费等效率也相似,但发达国家由于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产业深化难以抵消别国重合产业较低的成本优势时,就会发生产业转移。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产业类型相似,进行产业转移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支持中西部落后区域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的负担。资金是生产要素的重要成员,它是产业承接方能否顺利把产业融入本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接入方资金充裕才能实现其对产业的助推和吸引。金融对于区域内产业发展的主要作用有:
1.1为产业转移方提供足够的资金以支持其战略的转变。对于产业转移方来说,进行产业转移多是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原产业所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成本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而飞速上涨,东部企业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实现产业转移,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而转移方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很可能是不会为企业提供转移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支持的,那就需要承接方所在金融机构予以填补这一资金缺口。
1.2调节区域内产业的结构以及资源的有效流动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金融业在很大程度上调控着社会可配置资金的流向,在储蓄之外居民多数的资金会进入金融机构,而这部分资金才是企业可以通过信贷或是发行股票所获取的。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可以获取额外的信贷支持或是增发新股等筹资“特权”,也就是说金融会偏向于支持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而对于经营不善的企业则缩减信用额度。这就导致金融引导资金在产业内部进行持续的流转,并不断寻找优质企业,促进企业效率的提升。
1.3金融机构作为服务部门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首先,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等向企业传递有关经济形势的信号,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或者进行公开市场操作,都会最终通过金融部门体现出来。其次,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的中介,能够了解企业和个人无法获取的资金信息,同时根据预期获利情况对于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必要地甄别,保证资金的合理配置。
1.4有效的金融监管可以削弱金融风险的发生和扩散。首先,金融监管部门能够监控市场上资金的流向产业集群,确保公平地向企业提供贷款,避免欺诈行为和违规的风险转嫁。其次,通过监管可以防止资金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领域甚至特定企业。最后,金融监管定期对外公布调查获取数据,企业以此来收集需要的信贷信息。
总之,金融提供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支撑,同时也引导着资金在行业内部流动,激励企业谋求更好的发展。反过来,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也可以促进金融环境的改善,并激励持续的金融创新。
2,金融支持对皖江示范区的重要性分析
国家批准设立皖江示范区以来,各种金融政策开始在皖江地区实施,为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以及自主创新开辟了更多的渠道。但由于皖江地处中部地区,金融基础相对薄弱,金融对产业转移和
发展的作用仍然不够及时和有效。而与之相对应,皖江地区的发展又对金融有着较强的依赖。表1是皖江地区新世纪以来的GDP以及安徽省各年度的金融贷款额。
表 1 皖江地区GDP及安徽贷款
单位:亿元
年度
|
皖江示范区GDP
|
皖江GDP占全省比例(%)
|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
|
贷款同比增长(%)
|
工业贷款
|
2000
|
1317.01
|
43.35
|
1652.82
|
-
|
398.58
|
2001
|
1946.72
|
59.17
|
1731.13
|
4.73
|
435.60
|
2002
|
1526.71
|
42.80
|
2941.59
|
69.92
|
463.28
|
2003
|
1733.40
|
43.60
|
3374.59
|
14.72
|
515.85
|
2004
|
2117.30
|
44.00
|
3900.57
|
15.59
|
543.49
|
2005
|
2375.30
|
44.20
|
4313.55
|
10.59
|
490.97
|
2006
|
2781.30
|
45.23
|
5132.02
|
18.97
|
606.78
|
2007
|
3336.41
|
45.31
|
6042.51
|
17.74
|
714.89
|
2008
|
4019.42
|
45.29
|
6948.70
|
15.00
|
686.84
|
2009
|
6733.16
|
66.91
|
9289.40
|
33.69
|
757.79
|
2010
|
8224.00
|
67.00
|
11737.80
|
26.36
|
-
|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皖江示范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不断上升,在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2009年,GDP占全省比例达到66.91%,同时可以基本看出皖江示范区的GDP增加与安徽省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呈正向相关,且都在示范区设立后出现高速增长。
以安徽金融贷款为回归子、皖江GDP作为回归元,运用Eviews软件对二者相关性验证分析如下:
2.1在序列组中导入皖江示范区GDP和金融机构贷款,利用Granger因果性检验对二者相关性进行验证。结果为:
Null Hypothesis:
|
Obs
|
F-Statistic
|
Prob.
|
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DAIKUAN
|
9
|
8.97136
|
0.0332
|
DAIKUAN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
|
0.74990
|
0.5290
|
表 2 格兰杰检验结果
表2中Granger检验结果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皖江示范区GDP不是安徽金融贷款总额的格兰杰原因”这一假设被拒绝,也即:皖江示范区GDP较为明显地引起安徽金融贷款的变化,而安徽金融贷款总额不能引起皖江GDP的变化。
2.2上述已经验证了皖江地区的GDP与安徽省金融贷款是相关的,以下再应用Eviews软件中的最小二乘法(OLS)对二者的线性回归做出模拟,并给出方程。
由Granger检验确定安徽金融贷款总额作为拟合的回归元产业集群,皖江示范区的GDP作回归子。根据经验容易得知,某一年度的金融机构贷款额是与上一年度的GDP存在某种联系的,那么在建立回归模型时对误差项存在自相关的因素就要予以考虑,因此在建立回归模型时要增加对残差项u的AR(1)处理技术。综合考虑建立以下含有截距C(1)的线性回归模型:
daikuan = C(1) + C(2) * gdp + [AR(1) =C(3)]
C(1)= 124463.27;C(2) = 0.6830786;[AR(1) = C(3)= 0.9956072]
Estimated S.E. = 627.98747
从上述方程中可知,安徽金融机构贷款并不是完全的线性相关于皖江示范区的GDP总额的,但是在排除对残差项u的滞后处理后,可以把金融贷款是为线性相关于皖江的GDP。一般来说Durbin-Watson统计量为2左右时,说明经济序列基本无自相关。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本模型的Durbin-Watson统计量仅为2.12,说明在进行滞后处理后,模型的解释程度加强。
Variable
|
Coefficient
|
Std. Error
|
t-Statistic
|
Prob.
|
C
|
124463.3
|
6148592.
|
0.020243
|
0.9844
|
GDP
|
0.683079
|
0.358567
|
1.905025
|
0.0985
|
AR(1)
|
0.995607
|
0.220350
|
4.518301
|
0.0027
|
R-squared
|
0.967528
|
S.D. dependent var
|
3073.439
|
Adjusted R-squared
|
0.958250
|
Durbin-Watson stat
|
2.119055
|
F-statistic
|
104.2854
|
Inverted AR Roots
|
1.00
|
Prob(F-statistic)
|
0.000006
|
Log likelihood
|
-76.83121
|
表 3 回归拟合情况
从输出的结果看出,校正 ,说明回归方程对二者间线性关系的解释程度很高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由此,容易得出结论:皖江示范区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与安徽省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从而研究如何优化地方金融作用就显得更加实际和迫切。
3,皖江区域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皖江示范区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产业经济的集群效应不断显现,带动了安徽省经济的迅速腾飞。由上述实证分析得知皖江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金融行业的支撑。但是,在看见辉煌成绩的同时要注意到金融业给予这一产业带发展的支持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皖江示范区内金融行业发展水平滞后、金融生态环境无法与区域产业发展同步。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为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自皖江示范区设立以来,安徽近年来对金融政策的变更,更多趋向放松对地方的金融管制,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但除合肥、芜湖、马鞍山及铜陵之外,其他各个地市不仅经济发展起点不高,对外融资水平也较低,示范区内各市不能做到同步发展,难以实现集群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
3.2信息在政府、企业及金融机构之间传递存在“时滞效应”。首先产业集群,金融机构对于示范区内转入企业的信用状况并不能做到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政府要促进皖江示范区的持续高速发展又必须需要承接更多的产业和企业,使之转移到皖江地区落户。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难以为政府或金融机构得知,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时滞效应”的存在,金融机构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可能难以符合实际中企业的发展需求,造成了部分优秀知名企业资金过剩而中小企业资金匮乏,面临艰难处境,使得皖江地区的金融机构难以全力推进转入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其次,金融机构没有在政府协调下促成内部信息共享。各个商业银行由于其历史贷款对象和网点覆盖的差别,所以往往会掌握着不同的企业信用状况,即使对同一企业的信用评价也存在区别。企业在某一金融机构的信用状况恶化以后,可能转向其他的金融机构寻求资金支持甚至骗贷。
3.3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不足,金融服务网尚未完全将皖江纳入其中。皖江示范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但是皖江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却没有达到转入企业及自主创新企业的期望和要求。一方面,皖江示范区承接的产业来自东部发达地区,而东部地区有宽松的金融政策和融资环境,随着企业转入皖江地区,其内部的财务结构因此也需要相应的作出调整,从而为企业的资金流动和正常经营带来压力;另外,皖江地区响应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兴起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部分切实可行的项目进入政府的“科技孵化器”,获取风险投资的支持,但仍就有很多小企业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足够、持久的资金支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