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重点考查了常见的搭配不当、表义不明、结构混乱等语病,2007年重点考查常见的结构混乱、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2008年重点考查了常见的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病句类型。
2、阅读题:立足于学科核心能力
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2006年《溴甲烷》、2007年《瓦斯的开发与利用》、2008年《煤变石油》,主要考查信息辨认与筛选,分析和概括,推断和整合。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2006年宋代诗歌《夜归》(周密)、2007年宋诗《葛溪驿》(王安石)、2008年元曲(词)《[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主要考查诗人思想情感、诗歌语言、思路层次的分析、表达技巧(08年考的是修辞手法)的赏析。
现代文阅读:选材均是一些文质皆美、情文并茂的精短散文,2006年《乡村的瓦》(冯杰)、2007年《焰火的变奏》(赵丽宏)、2008年《我爱水》(张秀亚)。主要考查理解词语含义——2008年第14题“惆怅”的含义;理解句子含意——2006年第14题“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2008年第16题“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筛选与整合文中主要信息——2006年第15题,2007年第15题,2008年第15题;理解作者思想情感——2006年第16题“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2007年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赏析文章谋篇布局——2007年第16题“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2008年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鉴赏表达技巧——2006年第17题“虚实结合”,2008年第15题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言文阅读:选材均为人物传记类文章,06年“樊英(节选自《后汉书》)”,07年“贺仁杰(节选自《元史 贺仁杰传》)”,08年“郑濂(节选自《明史 郑濂传》)”。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常见文言虚词的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2008年为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文本内容。
由此看来,阅读题设置的能力测试点,全部是各种文体的核心能力与主干知识。
3、语言运用题:紧贴生活,注重运用,力求创新
语言运用题在历年的高考中都得到高度重视,也是试题中最精彩最具创新特色的题目。2006年“根据以上情境,对张丹、张昊说一段赞美的话”;2007年“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两个口语交际的情景,请任选一个,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反驳其错误言论”。2008年由于北京奥运、汶川地震等因素高考试题中没有出现特别有新意的题。
4. 作文题:让考生充分施展写作才能
(2006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2007年)以“一步与一生”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800字。
(2008年)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这三年的作文题不需要考生在审题上花过多的时间,从而能够游刃有余地选择材料,布局谋篇,调遣语言,让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因此,这次高考,优秀作文迭出。
四.突出地方特色,选材注意四川本土文化
试题在选材上注意体现四川特色本土文化作为考查内容,如2006年第3题C项“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D项“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的凌云山上,雕凿有一尊高达71米的栩栩如生的弥勒佛像,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2007年第3题 B项“沿着岷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都江堰鬼斧神工、动人心魄的伟大,又能领略沿江两岸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体会别样的风土人情”, C项“西昌是攀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攀西资源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不言而喻,这里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06年第18题“我国第一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悬浮列车试验”等。
从近三年我省高考语文试卷的以上特点,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我省高考语文改革的思路,可以断言在今后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命制也必将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坚持以观念命题以思想命题,坚持小变化大思想稳步推进的原则,着力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考查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与复习备考中以下几个方面仍值得高度重视。
一、 语言运用试题仍是试题创新的试验田
语言实际运用的题目要求可高可低,2006年、2007年我们四川卷的这部分题就很有创新特色,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引领”了中学素质教育的方向。虽然2008年由于受地震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只考了压缩语段和仿写,其中仿写就考了两题,简单得出乎意料。但仍可以肯定,今后的四川高考卷在语言运用方面的题目必将继续走创新之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就应着力从多方面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
二、古代诗文名篇名句的考查将进一步提高区分度
古代诗文名篇名句的考查,也是2006年、2007年四川卷最具创新意义的最精彩的试题之一,其理解型、情景型默写对学生有较强的区分度。也是因为地震等因素,2008年只是以最传统也是难度最低的识记型填空进行考查。此题今后仍将继续走创新的道路,也可能推出更为新颖的题型。
需要重视的是名句名篇默写,两个小题由考生选做一题,如果两个题都做了,评卷时选得分高的一个小题给分;今年则明确要求,如果两个题都做了,评卷时只评第一个小题,这就要求考生准确记忆,不能投机取巧。名篇名句准确识记是基础,理解运用才是关键。
三、突出整体性,强调阅读的整体把握
强调整体把握,有利于考生全面准确把握文本内容,这也是近年高考的一个基本导向,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注重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作者思路,二是整体把握的前提下来理解局部解答具体问题,三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逻辑顺序把握。否则“肢解文本”,必然得出错误答案。高考阅读题中“肢解文本”作答则是考生最普遍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比如,08年高考阅读散文《我爱水》第14题第一问,理解“怅惘”的含义,则需要把这个词放到整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而不能孤立的解释其静态的词典意义。再比如,第16题解释句子含意的题目,第(1)小题把“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一句解释为“什刹海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或者“作者感伤的情调把什刹海的灵魂浸透” 第(2)小题把“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听到诗神环佩 ”一句解释为“使人觉得置身仙境,吟唱着动听的神曲”。这样答题显然是不能得分的。以上事例,充分说明:整体决定局部,只有整体把握了文本,才能准确理解局部。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