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论文

以文化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向_德育论文

时间:2013-07-17  作者:李大健

论文导读::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应开拓“以文化人”的育人路径,切实做到以中国传统文化涵育人、以社会实践文化锤炼人、以国外先进文化启迪人,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路向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1]“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2]这从战略的高度将民族精神与综合国力、文化建设相关联,充分昭示了我们党对塑造民族精神重要性的深刻认识。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应创造性地拓展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路径。笔者曾从大学校园文化的角度阐述过“以文化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向”这一问题,本文拟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文化、国外先进文化等方面来完善自己既往的论述。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涵育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为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某种特殊的渊源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业已根植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绵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成为民族文化最本质的体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孕育而成的,民族文化是它形

成的基础,没有民族文化就没有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论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是维系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因此,有效地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来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服务,以其涵育人,就成为高校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教育策略。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5]离开了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继承,民族精神的重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传统文化中,戒奢节俭、防微杜渐的修身之道;舍生取义、豁达大度的英雄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意识;“拯民于水火”、“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忧乐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意识;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诚实守信、谦和礼让的道德风貌核心期刊目录。等等。这些都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的重要资源。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以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因此,高校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来涵育大学生,要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优良民风和气节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们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高校可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人文讲座,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细腻解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精彩述说,向学生倡导传统文化精义。与此同时,高校可组织学生开展“读经典、讲经典、用经典”的系列活动。从而使大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加强大学生在民族文化上的认同感,加深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度,形成大学生共同认可和接受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提升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以社会实践文化锤炼人

一种精神、意识的形成需要以对特定对象和事物的认知为前提,通过行为来表现。“民族精神主要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实践精神。”[6]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要真正转化为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不经过实践环节的锤炼,难以充分实现。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民族精神的真谛,只有联系亲身的实践体验,才能激起自身心理活动的变化,民族精神才能为其所接受。民族精神培育本身是“以心传心”的,没有经过实践与思索的理论是苍白与肤浅的,社会实践中的民族精神培育是鲜活与丰富的。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新颖多样的实践形式德育论文,能给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提供“满汉全席”,大学生能自主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和高度的思想共鸣,某些方面新的民族精神将逐渐发育生成。随着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被大学生移植、吸收,或自己播种、自己培植的民族精神,便会不断地得以催化、强化,从而形成大学生相对稳定的精神品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时,我们应避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法,努力做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7]

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民族精神的要求,最终将体现在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活动之中。因此,社会实践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大学要积极为大学生践履民族精神搭建平台。一是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红色教育基地”是对大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要充分挖掘地方民族精神教育资源,根据地域特色,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质量较高、稳定性较强的“红色教育基地”,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来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如可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革命教育基地,缅怀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培养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并将其内化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心理,使之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引导大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培育民族精神。如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阶段性任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确定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校门,到工厂、社区、农村进行调查,走向社会去探寻;可组织与专业课教学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参观、调研、实习,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管理设计、职工培训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岗位上接受锻炼,加强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可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援助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等。

总之,大学要不断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群众,体会生活,感触世界,了解社会,让学生在服务基层、服务社会中回报社会,学会奉献自己的爱心,在活动中经受磨炼德育论文,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他们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培养他们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拓展和深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市场经济的规则,学会比较与选择,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并将这种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厚感情,并把这种对民族的浓厚情感升华为民族精神。

三、以国外先进文化启迪人

民族精神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体系,它是不断吸纳世界先进文化,不断进行自我改造的、极具包容性人文精神体系。“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是高兴接受外来新原素而仍可无害其原有的旧组织的,这不仅在中国国民性宽大,实亦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中和’性格,使其可以多方面的吸收与融和”[8]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过程中,世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9]民族精神是一种积累和沉淀,因此也是一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过程。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只有当一个民族与异民族发生交往,特别是发生尖锐冲突时,民族文化在同外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才能更快地更新发展。外部刺激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先进文化是在长期的与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相互吸收、相互借鉴而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就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得以实现的,也正因为如此,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民族国家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重在培育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赋予其时代内容,实现其现代转化德育论文,服务于当今社会核心期刊目录。以便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始终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性和创新性。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论井冈山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内在契合_校园文化建设
下一篇论文: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德育论文
最新德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