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三、促进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思路
我国城镇化水平现状为4.9%,按照学术的观点,一个国家在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后,城镇化进程开始放缓。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都在80%左右,而一些老牌的发达国家,如英国,城镇化水平达到90%以上。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达到7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就可以了。中国实现这个目标会在2050年左右,按此计算,中国至少还有43年的城镇化进程。若想达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七个提高”入手,促进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2]
(一)提高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认识
虽然我国“城镇化”已经叫了许多年,各级政府无不竭力扩大发展城镇规模,但农民收入依然增长困难。不仅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由于城镇规模扩大不少,门市店铺也增加很多,而消费人群没有增加多少,消费人群的收入增加也少,这就造成了城镇普遍市场萧条,做生意难,以开店谋生的个体商人收入减少,相对现代高昂的教育、医疗费用已显出返贫状态。我国的“城镇化”没有使农民、城镇居民收入大量增加,生活极大改善,却圈占了大量良田,低水平规划、建设,土地浪费严重。中国现在所推行的城镇化,使本来都不多的县乡两极财政和私人资本大量凝固在没有产出的楼房、房屋上而不能追加对农业的投入,使农村不能有效地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不能加大科技投入,从而使得农民收入增长更加困难。从2006年至2015年,我国城镇每年自身新增劳动力550万人,2005年新增大学生为338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后再就业劳动力为450万人,加上往年积累的失业劳动力,城镇每年需解决就业的劳动力达2400万人。根据我国经济每年约9%的增长速度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实际提供就业岗位将稳定在1000万人左右并呈递减趋势。有学者提出1%的转移指标,也就是每年转移1000万农村人口,就目前就业状况来看,值得商榷。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已不适应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统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具体来讲,一是要逐步降低“进城门槛”,使亿万农民有能力进入城镇,有条件居住在城镇,有机会在城镇发展,真正融入城镇生活,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镇、乡和村庄规划,加强农民最急需、最基本的道路、给排水、环卫、通讯、电力等设施基础和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广大乡村居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5]
(二)提高缩小区域城镇化及城市发展差异的步伐
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城市,其功能和作用不同,各类城市应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如我国山西,中心城市发育不够好,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偏弱;中小城市相对多一点,但城市规模小、规划层次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因此,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全面升级,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以使各类城市相互依托、相互推动、协调发展。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东部地区要加强城镇之间的网络化联系,有序推进城镇群内部城镇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在中部人口大量外流的地区,要大力培育城镇群和区域中心城市,提高小城镇发展动力,完善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西部地区要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集中式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向承载能力强的中心城市集聚,保护好资源和生态环境;东北地区要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振兴。如通州区根据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精神,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缩小区域城镇化及城市发展差异的“三基本”城市:一是基本建成社会安定生活富裕的小康城市。
6/9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