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小组讨论探究得到数学原理。并同样通过实验得出正方形的另一种识别方法,并为最终得出并理解正方形的特征奠定基础。
5、精心设计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直接了当地给出数学结论,学生会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因为这仅仅是灌装知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在教学中剪辑一些发现者的经历,让学生重复再现,其结果是学生好像自己发现结论那样兴奋。
例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学习时,课前先请同学准备三根细竹条和一把剪刀,先让学生首尾顺次连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可在投影仪上同步指导性操作。设问: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接组成一个三角形?接着请同学各自量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把最短的边剪去一小段,再去围三角形,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测量三边并记录,再剪去一小段,观察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再测量记录,这样重复到不能组成三角形为止。根据实验和记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路:三边长度(数)的变化是怎样影响三角形(形)的变化的,在教师的诱导下,大部分同学会很自然地导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角形三边关系。最后让学生口算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初步巩固实验结论,然而要理性地认识这个结论,还要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加以引证,找到它的理论根据来稳固实验结论。这是学生动手、观察、想象、归纳和论证等各方面能力的集中训练,是学生再现了发现数学结论的全过程。通过实验,手脑并用,既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程序,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数学实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课本说明指出:初一几何从实验几何开始,培养学习兴趣、放低起点增加台阶,会使用刻度尺、量角器和圆规等进行画图,测量并计算和猜测,引导学生自然地接受几何知识,逐步引导几何论证方法,有计划地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根据这样的要求,给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能动性给出了方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平分线、中线和垂线”时,可先请同学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来,并设法用一支笔的笔尖把这个三角形支撑起来,使它处于平衡状态,绝大部分同学是无法实现的,然后教师示范并一次成功,同学们必定惊讶不已,急与了解究竟,然后导出新课。在讲完中线后,也请同学一次成功把它支撑起来,若不成功则寻找原因,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可适当改变教材编排次序,先讲三角形中线,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与物理上的重心相联系,借助实验操作增强对知识的感受。在学生兴奋的条件下再导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和三条垂线,类比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和三条垂线也交于一点,这样可理性地指导学生作图的正确性。
7、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初一数学“质量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点内容。这时,教师可借助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水杯和二份50g盐。教师在讲清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始做实验。教师用量杯给每个学生倒200g水,然后让学生把50g盐加入水中,这样这杯盐水就有250g。那么盐水中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就自然地回答出。让学生尝尝咸味,感受一下。然后再把剩下的50g盐加入盐水杯中,这时盐水的盐的质量分数双是多少?学生也能回答出。再让学生尝尝咸味,学生发现盐水比原来咸多了(盐的质量分数增大)。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通过对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盐的质量分数=盐的质量/盐水的质量。这样处理,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此外,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及严谨的治学态度等。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