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源借词在汉语外来词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日源借词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以人民网为基本语料库对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借词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两个词语借入后变化的考察,分析了日源借词词义变化的原因,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日源借词;词义变化
引言
如萨丕尔所说,语言与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中国与邻邦日本之间的关系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上常被称作“一衣带水”,即一水之隔、往来方便。这种引人注意的交流也是通过语言接触来实现的,而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的一个要素,因此一种语言的词汇最容易被另一种语言吸收,又最能反映出语言接触的轨迹。在汉日语言的接触过程当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中日两种语言词汇相互借用的现象。
汉语对日语的吸收比较特殊,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体系的语言,但都使用汉字,其构词的元素也基本上是借鉴汉语的,所以汉语对日源借词比较容易接受。语言学家叶斯丕森在讨论“借词的类别”时提到,在许多语言混杂当中,各种各样的成分仍然是很清楚的,并且可以分开,就好像把一副扑克牌洗好后还能挑出红桃、黑桃等一样,但在英语和斯堪地那维亚语的情况下,却有一种更微妙的更密切的混杂,就像把一块糖放在一杯茶水中,几分钟以后,就很难说哪是茶哪是糖了。汉语中的日源借词同汉语词之间也是这种微妙的、密切的、如杯中糖茶一样交融在一起的混杂。
一、术语界定与语料来源
对于汉语日源借词(特指用汉语成分构成的语词)究竟是不是汉语借词的问题,历来有不少争议,王力先生认为,不应该认为是汉语向日本语“借”词[1];史有为先生则认为,日语汉字词不管是意译的还是新创的,‘版权’都在日方,进入汉语后理应认为是一种借用,不过主要是借形借义,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外来词,与其他借音借义的外来词不完全相同。[2]我们赞同史先生从发明权的角度把日源借词收为外来词的观点,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汉语日源借词虽有汉语的成分,但也有日语的创造,且重在创造,不可以笼统地把这些词归为“国货”,而是中日语言文化交流双向综合作用的结晶。这里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一些公认的日源借词被汉语吸收后的词义变化。
如同日语向古汉语借用大量词汇并受到汉语的影响一样,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许多从日语中借来的词汇。这些日源借词在被汉化的同时,又极力保持自身的特色,并影响着汉语。本文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网上权威性中文媒体——人民网中文版为基本语料库,辅以《现代汉语词典》的不同版本和其他外来词词典、日汉词典等,考察了两个日源借词的词义变化。
二、对两个日源借词词义变化的考察
(一)对“广场”一词借入后词义变化的考察
日源借词本身就是借用汉语成分构成,这很容易掩盖词语的来源,初中英语论文再加上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种种客观原因,这就更加容易掩盖汉语日源借词的借词身份。因此,日源借词比较容易融入汉语词汇,融入之后人们又很难辨别它的来源。比如,“广场”一词是日源借词进入汉语第一次高潮时借入的,在这一时期现代汉语所吸收的日源借词绝大部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这二、三十年间流入的。高名凯等编写的《汉语外来词词典》已经收录了这个词。解释为: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镇中的广阔的场地。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8)收录该词并解释为:广场: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市中的广阔的场地:天安门~。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解释为:广场:名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市中的广阔的场地:天安门~。
根据78年版《学研 国Z大辞典》和2002年版《日汉大词典》(二者释义相同),释义如下:
觯孩俟愠 "冢煌┏∷
日语中这一“觯à窑黏眩 是日本音译外来语,用汉字书写,只有训读(日本语固有的词汇读法),与汉语中意思是一致的,而近年来日语中又引进了一个新的外来词——音译外来语プテザ,两词的用途各有不同,与前者的“广场”意更不同。这里的プテザ源于西班牙语“plaza”,《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解释为:(都市中的)广场, 集市场所。
可见,西文里的“plaza”指集市场所,而指称与汉语中同义的“广场”则用“square”。同样,日语中“觯à窑黏眩庇胍粢胪饫从铳抓匹陡魉酒渲埃罢呓鲋复骋庖迳系摹肮愠 保笳呖沙凭哂小凹谐∷毙灾实拇舐ァ
相比之下,现代汉语缺少直接音译的外来词,以至于只能用“广场”一词既指传统意义上的“广阔场地”,又指现代意义的“集市场所”。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