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对基础日语进行有步骤地复习和巩固,例如:日语的寒暄、敬语、自谦语的表现、日本的文化以及日本的商务礼仪在此情景中显得尤为重要。
(2)创设情景: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前提,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课前创设的
情景要考虑在企业真实性、语言应用、文化、礼仪方面的学习,要进行系统地规划和设计。
(3)教师分配任务:
明确课堂任务和完成任务相关说明以及注意点。向学生说明本次的教学情景以及本次课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日语中寒暄的惯用句表现;日语中的敬语以及自谦语的表现方式;使用正确的礼仪、对人的称呼等。其次也要考虑公司职员的职业道德。
(4)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以适当的人数进行学生好坏搭配、男女搭配,方便小组活动和促学习为目的,并指出小组负责人。小组的负责人必须有一定的领导力,可以教师选拔或学生选拔。
(5)学生执行任务:
由组长安排组内的角色分配,教师参与指导,包括互相讨论、向教师提出问题等。
认真阅读教课书的会话,组长负责组内同学扮演书中角色相互练习。然后对本课教师设定情景进行讨论。学生对设计场景中的问题最好相互之间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包括语言的应用、日本文化和商务礼仪方面的知识,组内可以探讨并逐步改进,以达到脱稿发表、接近实际交流的水平。教师通过参与学生活动和解答学生在活动中的问题,掌握学生们的总体进展状况。
(6)学习效果考核:
在发表之前通过小组的课前、课后的准备和演练。以个人报告或小组报告的形式,根据评价标准来对学习成绩的考核、反馈并记录成绩。同时,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采用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7)教师点评总结:
根据学生的发表情况进行总结,引导或启发,提出改进意见。必要时对问题的解决进行示范。老师通过每组学生上台进行角色扮演的形式,以“会话考核标准” (图-2)来进行评价,并给与鼓励和纠正,并记录考核成绩。大部分组内都能通过阅读课文中的会话和组内相互探讨,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8)学生活用:
通过发表、修改、再练习、作业等其他形式对授课效果再次进行反馈,考查学生对知
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对知识是否使用准确和恰当。在商务日语课堂更多地评价日语的
运用是否恰当以及对方是否能够接受;要注意日语的惯用表现和相关的商务礼仪、日本文化、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三)最终成绩考核
1.考核的内容
以前采用的期末考核方式是对知识的测试偏重,无法全面反映日语的应用能力、同时也无法很好利用课堂信息进行有效的反馈并改进教学工作,在商务日语教学中的效果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全面性,蔡敏老师在《当代学生课业评价》中的“评价目标的全面性”中指出当代教学目标的基本评价依据普遍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观念以及价值体系的个体化;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模仿、操作、精华动作、连贯反应、习惯适应和动作创造。“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当代课业评价的目标理论基础,建立具体学科的评价标准,才能使评价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因此,本考核内容在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测试的同时,对学生的现场表现、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也列为考核内容。对学生的姿态、目光、表情、礼仪、语音语调、声音、语速和节奏、交流策略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在长期不断评价的过程中,最后成为具有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考核的方式
根据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和外语的学习特点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采用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的比例分别为60:40,过程考核根据会话文档成果物的编写、发表情况来考核,终结考核是根据笔试的方式对日语知识进行考核。发表的考核标准如下:
表2:项目发表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赋分
合格的打 √
总分
表情自然
10
使用正确的商务礼仪
10
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10
声音宏亮、语调流畅
10
富于目光和感情的交流
10
能使用恰当的交流策略
10
能恰当使用肢体语言
10
用词基本准确、意义基本完整
10
媒介的运用、团队的协调
10
说明:每项赋分10分,百分制。
从学生的反映情况和对学生的商务日语学习的日常评价以及最终的考核成绩表明,整体的授课效果还是比较理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对商务日语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反思
(一)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项目教学法是侧重教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能力,目的是使学生准确掌握语言的用法,正确流利地使用语言,是以真实的材料为其教材,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其教学目的,主张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是一个示范表演者、一个组织者、一个裁判,教师的“教”是为学生服务的。正如英语语言教学家C、E、Fekersley所说过的“凡是课堂上绝大部分活动是学生不是由老师进行的课,则是最成功的课。
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逐步从过去只重视知识的现象向重视应用能力改变,锻炼了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性格,基础不同等原因部分学生很难适应。一部分表达力好,表现欲强的同学很喜欢这一教学法,他们很快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但也有些同学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显然,这部分同学认为教师只有传授知识,才是有内容的教学。可见单纯的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万能的。
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上并不完全对立的,而且是各有所长,因此在教学中它们都有各自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用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得到具体体现。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评价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价,让评价成为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表现适时进行评价,还要鼓励学生互评,并对学生的互评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在鼓励与矫正中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提高应用能力的助推器。教师在评价时,一定要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对学生口语交际中的毛病或问题要及时矫正,促进学生的交际语言朝着准确性、规范性、得体性、艺术性等方面发展。
(二)对测试方式的反思
测试作为外语教学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工具,还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影响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教学的态度,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仅仅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够的,还要对测试内容和手段进行改革,才能使测试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
传统的语言测试将语言分解为孤立的“语言点”来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测试仍然是以结构大纲为主,准确性比流利性和得体性更受重视。测试都是以考查考生对语法、词汇及短句等知识的掌握,并且试题缺乏丰富的语境,测试题过多地考查零碎的语言知识,忽视了学生使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