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革命洪流下的守望追寻与挣扎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传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使历代知识分子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那份勇往直前的坚持使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国事天下事与百姓事,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于庙堂心忧百姓,处于江湖魂牵国事。中国知识分子夹于庙堂与江湖之间所产生的救赎与隐忍可追溯至在楚国大地留下绝唱的屈原。他不满于当时楚国奸臣当道,楚平王闭目塞听造成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感时伤怀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政治集团里,“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奸佞小人向楚平王进谗言诬陷他,致使屈原遭流放。免费论文。虽遭放逐,屈原依然忠君爱国且心系百姓。他无奈地感叹“举世皆昏我独醒”,在清醒中他担心楚国的前途命运,心忧老百姓的衣食冷暖,惶惑不安中他依然执着地“上下求索”。听闻楚国被秦国所灭的消息后,悲伤欲绝的屈原毅然跳入汨罗江与国同亡。纵身一跃之间饱含着他对楚王的愚忠,对世道的愤恨,更满怀对故土的坚守。
 

屈原身上折射出的知识分子的反抗、隐忍与焦虑穿透了历史风尘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有的心态。这一心态在老舍的人格追求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老舍眷恋北京传统市民社会平和的乡土性,但厚重的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诟病使老舍从文化性格上予以革除,救赎民间传统。另一方面,革命并不是老舍竭力排斥的,他在提倡遵循的同时却越来越发现这种力量以其激烈的斗争性正渗透破坏着民间。老舍葬送三个时代的《茶馆》内蕴着传统文化母题的深层机制,《正红旗下》对清末下层旗人生活的真实描写似乎暗藏着老舍对激烈的阶级斗争的某种反抗。

老舍身为知识分子睿智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有着对政治权力针砭时弊的胆魄,他反思政治权力本身是出于对主流的皈依与愚忠。“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使老舍肩负起社会责任,但这种盲目的自信又使得他们轻视了权力的残酷与无情。当他潜意识里的反思在不断升级的阶级斗争中被曝光甚至不断地扩大时,在接踵而来的批判中,老舍螳臂当车的努力必然失败。

三、抉择中的困惑与挣扎

对于轰轰烈烈的阶级革命,老舍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他同情革命,却不能真正明白何谓革命。他所理解的革命,其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安定与百姓的安康,却忽视了革命本身强烈的政治权力性。政治革命的斗争性和残酷性为老舍所低估,最终他被无情地卷入政治斗争之中。老舍在漫漫文学征途上苦苦求索却求而不得,反陷入悲惨的境地,这并非偶然,其中潜隐着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与老舍的思维编码中所折射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活动程序和模式,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形成的,它标志着特定阶段上人们理性认识的方向和趋势,体现着人们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总思路”。

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源于西方哲学体系中。免费论文。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主要体现在哲学家们对“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理解上。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哲学论断将“思维”与“存在”作了明确的二元分离,从而使得近代哲学“转向认识论的主体性形而上学”,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也是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直到德国古典时期“主客二分认识论”才得以完成。[7]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学说基础上提出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马克思看到了对立两极之间的差异以及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与转化。

如果我们解析老舍的思维编码,不难发现他文化价值取向是以二元对立思维为支撑的。老舍二元对立思维的两极是传统文化的平和性与革命的斗争性。

生于传统乡村色彩浓厚的北京城的老舍,对传统市民社会有着深深的眷念之情。北平温柔敦厚的文化风物,北平人积极乐观的文化心态以及恬静平和的生活方式感染着老舍。但是,传统文化在几千年岁月的淘洗中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灵活性,而变得机械和僵化,如同老化而臃肿的机器,文化原初承载的精深意蕴和盎然的活力逐渐流失。回眸北平城,它内蕴的中国文化的精华令老舍留念,但文化在岁月的传承中积淀的糟粕又让老舍有着恨其不争的痛楚感。不过正基于老舍对北平文化深厚的爱,老舍以医者的心态望闻问切代表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他以“含泪的微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剖析传统文化积习的诟病。为其如此,老舍并不是从接触到革命开始就对其顶礼与推崇的。狂风暴雨似的激烈革命所爆发出的强大的破坏力能否彻底铲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为趋于迟滞的文化输入新的血液,而带有乡土色彩的平和与安详的民间秩序能否被保留,这是老舍所担忧的。所以,对于革命,他持着观望的态度。免费论文。新中国成立后,从美回国的老舍目睹了新政权下普通市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后,他内心逐渐认同了革命。革命解决了横亘于他心中的如何更新传统文化的困惑。但是,当他努力地向主流靠拢时,却发现自己始终是“座上宾”。革命所爆发的盲目性与狂热性使老舍觉察到传统文化可能遭遇的危险。革命掀起的浪潮越大,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就越深,传统文化内质中平和与恬静的自然秩序被破坏的力度也就越大。老舍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老舍不舍传统文化的敦厚平和,他知道革命的破坏力度可能在革除传统文化毒瘤的同时,也可能影响甚至摧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是,如果没有革命,中国文化因无法得到更新而处于贫血与停滞的状态。随着老舍认识的逐渐深入,他意识到革命正以其激烈的斗争性摧毁传统文化所葆有的自然平和的状态,而以平和克制为特征的传统文化无法与以激烈斗争为特征的革命相对抗。不过,传统与革命这两极是老舍无法跨越的巨大障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他无法舍弃其一。

老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他徘徊于民间与主流之间,平和与斗争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在革命热情极度高涨,革命洪流逐渐汇成革命的漩涡之时,老舍内心处于矛盾与挣扎中。在《正红旗下》的绝唱中,嵇康的“广陵散从此绝矣”的悲鸣之声仿佛穿透几千年历史的天空,这份孤独与无奈也许只有身陷矛盾中的老舍才能体会得更深切。


[参考文献]
[1] 老舍. 老舍文集?第1卷[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 孟广来,史若平,吴开晋,牛运清,等.老舍研究论文集?试论老舍对抗战文艺的贡献[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3] 老舍. 老舍全集?第18卷[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 石垣绫子. 老舍――在美国生活的时期[J]. 新文学史料,1991,9.
[5] 乔志高. 老舍在美国[N]. 明报.
[6] 张桂兴. 老舍年谱[M].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7] 朱立元,王振复主编.《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魂[M].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对解构主义的粗浅认识
下一篇论文:论王安石本体论思想体系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