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浅谈庄子远离战争的和谐观

时间:2015-11-24  作者:孙虔伯

摘要:庄子生活在战国大争时期,频繁的战乱产生了特别的庄子。他的哲学虽然因为产生的年代,在现实中难免有些虚无缥缈的意境,但其学说中针对战争的和谐观,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内心世界的和谐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故其不争的思想在现实中,仍有一定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庄子,战争,不争,自然,内心,和谐

由于庄子一生不愿为官,视高官厚禄为粪土,“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2]加上其所弘扬的道学思想,后世很多的人们大都认为庄子是消极的、是遁世的。其实,庄子是一个无限热爱生活和热爱和平的老人,他始终没有离开过人群,身边有朋友,又有学生相随,常常探讨、争论,研究人生,完善其学说,无时无刻地不在关注着人生,在那个时代,他发现了社会的矛盾,而又无力去改变那个时代,他仍然孜孜以求,因为他老人家也深深的知道,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劳苦大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解放全人类精神上的枷锁,同时也是为了探索人生的奥秘,去追寻无上之大“道”,他老人家也同样奋斗了终生。

一、庄子眼中战国时期的战争

众所周知,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战国时期——一个中国历史上处于激烈大变革的年代,七国争雄,战乱不断,争战之惨烈,远远地超过了以往,正如孟子所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3]频繁而大规模的战争,此起彼伏,连年不断,令民众苦不堪言,生命毫无保障,人类的生存权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而庄子自己也难以超然遁于世外,毫无例外地处于战乱的波及之中。面对眼前与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俯视着各地爆发的风起云涌般的战争,尽管他无力制止战争,但他还是试图以自己的学说来影响人们,希望人们能够警醒,他用寓言向人们倾诉着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从前,有两个国家,一个国家叫触氏,另一个国家叫蛮氏。

这两个国家常常因为土地的问题,而争战不休。每次争战都打的旷日持久,在刀光剑影与拼死的搏杀中,仅倒在地上的尸体就有数万之多,血腥之气弥漫在战场上的每一个角落,惨不忍睹。这还远远的不够,战争的胜利者,由于早已对敌国恨之入骨,仍对溃败的穷寇赶尽杀绝而后快,愤怒追杀十天半月才收兵回国,方罢甘休······

他们为什么要如此拼命的争战?他们争战的利益是不是比天还大?

其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触氏这个国家,也不过就是生存在蜗牛左角上那么大一块领地;而蛮氏这个国家,也不过就是建立在蜗牛的右角之上而已。”(据《庄子·则阳》)

这不是搞笑,这就是庄子巨人般的思想,这就是庄子眼中战国时期的战争,嬉笑怒骂之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庄子是热爱和平的,他对统治者之间所挑起的战争给无辜平民带来的无边灾难,深恶痛绝,所以他认为争战各方应该“为义偃兵”[4],不争的思想成为庄子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他也像儒家一样强调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人内心世界的和谐,当世界达到真正的大和谐时,战争自然也就早已消弭无形。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的和谐观产生在战乱的年代,而根除战乱就在于不争,若使人们的思想能够达到不争的境界,建立世界的和谐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而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天和,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和睦共处,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这就是庄子他老人家倡导实现和谐途径的起点。作为道家的主要代表,他老人家提出了爱人利物之谓仁,把仁学扩大到自然,偏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5]也就是说既讲了天和,也讲了人和。尤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是因为人类生存于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之中,人类能从大自然中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也是事物协调完满、充满生命力的最佳状态。和谐得以保持,世界就充满生机,就兴旺进步;和谐受到破坏,事物就向相反方向转化,无论是生态、世态还是身心状态,就会失调、失序、失衡,就会诱发战争,就会影响作为个体的人及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庄子的和谐观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失为一条化解战争标本兼治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循天之道、顺物之性,顺应天道,则“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6]顺物之性,则使物得以自然生长。如养鸟,应根据鸟的本性,“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鲉,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7]养鱼,应根据鱼的本性,“穿池而养给。”[8]其次,庄子说:“圣人处物而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9]能与外物和平共处,互不伤害,才能和他人友好往来。他还认为,天与人是合一的,不管人喜好不喜好,它们都是合一的,“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10]天人不相胜是庄子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原则,而“处物而不伤物”正是天人不相胜的具体表现。 既然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又何必相争呢?

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如何不争而远离战争,仅有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而社会秩序公正、平等,达到道德风尚良好的社会理想状态,它是庄子和谐思想实现的中介,也就是人和。为实现人际关系自由和谐这个目标,庄子他老人家提出了一个颇为完整的纲领及体系。这个纲领就是:“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11]希望人与人相处,就象鱼和鱼同游于水中那样,自由自在,自适其适,自然而然,自得其乐。照庄子的说法,这就是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是最美的天然和谐状况。简单地讲,这个纲领可以概括为“君子之交淡若水。”[12]“水”喻道,“淡若水”指复归于“道”。君子之间的交流往来应当以虚无无为的原则为标准,应当放弃互相利用并超脱相对的人际间是是非非的计较,不为名利等外物而苟合。

人与人的关系,是评价社会进步、文明发达水平的一项基本尺度。如何协调人际关系是历史性课题,也是人类当代社会的一项基本课题。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条件;一是人人有责,因为社会是否和谐,与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有关系,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关系。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身作则,都能从自身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崇尚文明,遵纪守法,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才能形成社会的新型人际关系;二是需要诚信友爱,只有诚实守信,互帮互助,全体社会成员才能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也就和谐美好;三是需要宽容,就是心胸宽阔有气量,能容人容物, 不斤斤计较。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宽阔的胸襟对待社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多一份沟通少一些误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社会就能更加温馨、更加和谐。既然社会能够达到更加温馨、更加和谐,自然也就没有了战争。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论
下一篇论文:宋“尚意”书风与西方表现主义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