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一、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以人为本提升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思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动学院各级领导从上到下解放思想,创新管理理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工作水平、开创新的局面,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质量,夯实工作基础,把科学发展观贯通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一、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党和国家对育人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科学发展观要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在不断优化的前提下,谋求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以人为本提升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思想方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凸显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法。
二、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人为本,要求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论文参考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的高度,协调各方面关系,对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受教育。对于大学生,“理论指导实践”不再是空话。大学生是充满活力,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希望工程”,因此,理论与实践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实践同时充实了书中学不到的理论知识。
(二)处理好积极引导与加强管理的关系。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对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自杀率有上升的趋势。因此,管理大学生时,更应该采取积极引导的方法,关注人的价值,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追求大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认清美丑善恶,加强自我约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以免大学生走向错误、走向极端。
(三)处理好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德育新的增长点。在搞好课堂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校风建设。开展各种文明健康的文化、科技与体育活动;建设“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加强广播、影视、报栏、专刊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发挥其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校园文化设施对德育的积极作用,注意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及教育活动。
三、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式
(一)、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创新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动学院各级领导从上到下解放思想,创新管理理念。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尝试“育人为本,责任以行,创新是魂”的办学理念,“人本、和谐、至善、日新”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抓目标、抓质量、抓人才”的办学思路。“育人为本”的关健在于“以人为本”,在于发挥人积极性,特别是是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做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主动发展。上至学校领导要身体力行,经常深入学生工作第一线,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关心爱护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全校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创新
中央十六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指导思想。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以理想信念教育这一核心,全面开展“党旗领航”工程,创新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极大增强了党建工作的感召力。该工程以“早日站在党旗下”、“党旗在我心中”、“我为党旗添光彩”为主题,对学生入党前教育、支部和党员考评、主题党日评选等工作进行了详细策划,组织了系列活动,强化了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对理想的坚定。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
2.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公德长征”活动,重点建设三大工程,即“温馨提示工程”、“律己工程”、“责任工程”。提出了公德进课堂、进寝室、进交通、进社区和进列车的“五进”要求。
3.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
近年来,我院在保持人文素质教育扎实推进的基础上,着力建设“科学为壤、人文浇灌”特色校园文化,积极促进两者的融合,形成以“一个主题、两条主线、三个渠道、四个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一个主题即育人为本、知行统一;两条主线即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三个渠道即拓宽第一课堂范围,夯实第二课堂地位,加强第三课堂作用;四个平台即“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健康教育、责任教育”四个平台。
(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方法创新的切入点是以学生为本,关键点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从关心和理解大学生人手,创新教育方法。
1.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创新“跟进式”教育方法。首先打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教育模式,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在校期间全程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育任务,通过“进公寓、进社团、进课堂”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获取学生的信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双向互动”升华、内化德育要求,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积极、健康、阳光的校园文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实践中来。
2.落实“全面协调”发展观,创新“立体式”教育方法。学校要重视学生在校外的延伸教育,把教育跟进到家庭、跟进到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合力型教育体系。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污染、网上伦理道德等问题,学校还要靠网络来解决。高校要通过建立“红色网站”,充分开发网络“隐形教育”功能,延伸思政时间,拓展思政空间,化被动的“堵截”为主动的“疏导”,形成正确的校园“信息导向”,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3.落实“以人为本”发展观,创新“管理式”教育方法。要真正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将教育机制建立在对人性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影响人的行为,欲影响人的行为,必先了解人的需要。因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开始,从生活、学习、就业人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管理的理念引入其中,让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学校、社会的管理。通过自我控制,协调人际关系,认识到社会管理的好处;通过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体验到提高思想素养,提升人生品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巨大快乐。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胡元梓,薛晓承.全球化与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3]中央十六号文件.
[4] 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5] 郜世杰,林慧,阚有林.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