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应对

时间:2011-04-18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并传播的带有一定影响力的“焦点”、“热点”问题或者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意见与言论。[1]据此定义,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对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一些“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规模以及明确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因此,认识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提出对大学生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应对措施,对于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并传播的带有一定影响力的“焦点”、“热点”问题或者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意见与言论。[1]据此定义,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对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一些“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规模以及明确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冲击力。因此,认识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提出对大学生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应对措施,对于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1.1网络舆情的自由性与多元性

随着通讯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网络走进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能以低廉的成本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分享各种信息。可以说,网络已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截止2009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为2.98亿,跃居世界第一位。而网民中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约占33.2%,其中尤以大学生居多。高校校园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成为传播网络舆情和接受网络舆论的生力军之一。

当代大学生生活环境优越但交际面狭窄,与人沟通能力不足,在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下,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倾吐和自我展示的空间,网络正好满足了大学生对自由表达的需求。网络上大量信息的传播并不受相关部门的审批,而个人隐私、言论自由与社会传播控制之间难以把握的平衡,也加大了网络控制的难度。这一切都使网络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可以自由分享信息的虚拟空间。BBS、博客、论坛等网上的公共场所成为大学生自由发表评论的网络平台,校园内外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会第一时间出现在这一平台上,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

伴随着网络的自由性而来的是网络的多元性。多元性是指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公众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的不同而持有的不同看法和态度。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虚拟空间,它能够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阻隔,让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相互渗透。尤其当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加紧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直接着力于对人们尤其是对道德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改变。发表论文。这种影响的后果具体表现为“四强四弱”现象:“经济意识强化,政治意识弱化;个人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弱化;功利意识强化,奉献意识弱化;休闲意识强化,敬业意识弱化”。所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高校网络舆情中实施引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1.2网络舆情的即时性与放大性

相比较于传统传播工具,互联网以其同步实时传送功能让用户可以在数秒内链接并浏览所需要的网页,同时也能够快速地发布信息,可以说即时性已成为当今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先前网络中红极一时的“贾君鹏”事件,便是通过QQ、MSN、SNS等转播途径,6小时内便获得了39万多的点击率,超过17000名网友参与回帖。这无疑是网络传播即时性的最好证明。

网络的即时性使网络信息在传播中产生了令人难以预料的连锁放大效应。大学生网络普及率极大提高的今天,网络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学生中间引发蝴蝶效应。例如2009年浙江工业大学大学生杨济源同学见义勇为,勇搏歹徒而牺牲的英雄事迹,就是通过学生间的网络媒介转载,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大规模的讨论和悼念活动,唤起了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正义和良知,这是网络舆情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舆情消极的一面,例如09年发生在杭城的飙车撞人事件,在论坛、校园BBS、博客等连锁传递下,在整个高校中引发了巨大的连锁反应,不少学生来到事发地点为逝者守夜,可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原本对于肇事司机的网络谴责发展演变成了网络暴力。

可见,要善于把握网络信息传播即时性的特点,提高自身信息加工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效的引导网络上的偏激消极思想,进而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面貌对待学习和生活。

1.3网络舆情的隐匿性与非理性

互联网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存在,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现实中的“人”被原子化,形成了虚拟空间中人的另类聚合。在网络上“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只要你希望,你可以全然重新定义你自己。你无须如此担心其他人为你安排的位置。发表论文。他们不会看见你的肉体并且做出假设。他们听不到你的口音也不做任何预设。他们眼中所见的只有你的文字。”[2]这种聚合带来身份上的隐匿,又使社会对个体道德的约束缺失,而道德约束的缺失往往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道德主体性模糊,责任意识淡化,造成网络行为对社会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的偏离。

网络的多元性、自由性和匿名性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网络特殊的“匿名性”又容易诱发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实践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尝试的道德破坏甚至犯罪行为。近年来大学生规模的快速的增长使校园网络人群剧增。但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互联网的虚拟性使网络成为不加编辑裁剪的发散性信息源,众多具有一定刺激性的中介性事件,在网络这个即时传播的空间里,成为触动大学生神经,诱发群体心态变化的导火索。当整个大学生群体产生被“点燃”的激发心理效应时,即使是积极的群体激情,也难免产生负面心理效应。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高校BBS上经常出现一些偏激的情绪化言论。而舆情空间监管的缺乏,让一些消极的、错误的、甚至是煽动性的言论也甚嚣尘上,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2.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网络舆情的出现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的一种内在体现。但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其心理发展的速度跟不上生理成熟的速度,导致其在网络上往往容易受他人欺骗,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而这些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有可能被放到高校网络虚拟社区中进行讨论,进而形成错误的“舆论场”[3]。错误的“舆论场”又使得更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从而对校园的稳定和谐造成影响。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刻不容缓。

2.1树立主阵地意识,加强校园思政教育网站建设

高校舆情的独有特征,在于高校师生往往以新发现的自然信息为标准非议现存的政治规范。因此在高校舆情的引导中,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价值观作为评判自然信息的道德标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应对网上消极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目前很多大学思政网站内容陈旧乏味,更新缓慢,栏目设置单调,无法吸引学生对网站的长期关注。

思政教育网站可以丰富自身传播展示的途径,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形式进行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在网站上设置热点专栏、舆情互动版块、增强红色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性。此外还可以抓住契机,利用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开展网上思想教育,把传统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转化为现代的、积极的、互动的引导,有效地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网络思想文件建设的新阵地中,要宜“争”不宜“弃”,牢牢掌握网络舆论阵地,旗帜鲜明的与错误言论、思潮展开批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

2.2 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高校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设置网络舆情分级监测,主要包括常规监测与突发事件监测两部分。常规监测主要关注日常网络舆情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同时,培养一批以学生为主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利用其独特身份,在网络互动交流中针对学生关注的话题主动发表意见,回击偏激观点,解释说明国家、学校的有关政策与规定,引导大家进行理性的网上讨论,从而消除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完成对校园舆情的控制和引领。

突发事件监测主要针对校园突发群体性事件时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应对。主要包括在事件发生时,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重点加强监测力度,大范围收集舆论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快速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做到信息发布准确及时、公开透明,避免青年学生由于好奇心驱动,让不正确的网络信息占据了他们的第一印象,产生首因效应,从而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不稳定舆情效应。[4]此外,在加强监测、引导力度的前提下开放舆论通道,让广大学生对事件发展有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同时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评论员澄清事实经过,消除谣言误会,平复学生非理性情绪,引导学生积极正面地看待突发事件,让一些不满的、质疑的声音和谣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平复,维护校园稳定和谐。

2.3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由于网络的隐匿性、自由性等特点,很多大学生感觉在网络发表言论可以随心所欲,不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社会公德和相关法律的宣传,促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不仅需承担道德和社会责任,还包括法律责任。发表论文。高校可以利用网站、课堂、学校广播等多个途径进行正面教育,培养他们的公民道德责任意识和慎独意识,让大学生自觉地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结合法律的角度,让学生明白网络舆论,实际上是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自由在网络时代的反映,它并不是法律的真空,网络舆论既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受到法律的约束,网络舆论中存在的侵权行为同样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教育让广大学生约束自己的网络言行,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增强网络信息的辨别判断能力,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

另一方面,在加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力度的同时,也要双管齐下在技术方面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构建校园网络技术防控体系。对于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5]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消极、灰色信息,从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46-48.
[2] Turkle, S.(1995).Life on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M]. New York: Touchstone, p184.
[3] 涂秀珍,娄东生.试论网络时代高校的校园舆论环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9-103.
[4] 李霓虹,方坤烁,张理光,吴佩勋,张瑾.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立体体系[J].琼州学院学报,2009,(6):23-25.
[5] 丁建军.浅谈高校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3-6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下一篇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戴艳军李桃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