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对策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通过新的体制引导、政策设计,帮助农民在转移中实现更少的盲目,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小的风险,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由自发无序向政府组织、规范引导转变。
关键词:赣南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对策
 

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让亿万农民富裕起来,但到目前赣南还有80%以上的农业人口,大量的农业人口守着极其有限的耕地,这要使赣南农民富裕起来是不可能的。西方发达国家从事农业人口一般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赣南远高于这个数字,如果众多的农民不能从有限的土地中转移出来,农民奔小康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论文大全。对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放在战略的高度与抓农业产业化同等位置来对待,以加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性转移,

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一)因势利导,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项产业来抓

1.政府支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各级政府不仅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更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做到上下统一,转变思路,顺应农民的意愿,穿针引线,铺路架桥。通过新的体制引导、政策设计,帮助农民在转移中实现更少的盲目,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小的风险,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由自发无序向政府组织、规范引导转变。

2.转变观念。要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并在思想上消除对农民就业存在的三种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农民不存在就业问题,说到就业,就是指安排城里人就业。二是一些城里人存在对外来农民工的歧视,认为农民工只会与之抢饭碗的思想。三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视作农业就业不充分是暂时现象的观念。因此,我们要走出认识的误区,开展广泛宣传教育,引导人们破除上述不正确的认识或观念,充分认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实现由限制农民进城向主动吸引农民进城转变。各级政府必须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组织和宏观指导,制定规划,完善各项配套的政策措施。论文大全。

3.合理有序的组织输出。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是现阶段农民致富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说输出一个劳力等于脱贫一户农户。要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大量收集各地真实的劳务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定点张贴广告等渠道提供信息,供广大劳务人员选择,主动为农民外出打工架桥铺路。

4.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计划目标和考核机制。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政府宏观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依据实际制定《赣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以指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各级政府要从宏观经济的高度,从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来考虑和部署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相应的计划和劳动部门要做好农村劳动力实行战略转移的计划和实施方案,财政、公安和城建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落实和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系列问题,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狠抓内因,提高劳动力素质

通过教育与培训,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增强农民外出劳务者的竞争能力,加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过程。首先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保证适龄少年儿童入学,解决农村学生失学、辍学问题,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尽快使新一代农民文化程度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以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其次是加强职业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扩大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层次,职业培训不仅仅局限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符合农业发展的需要,而更要符合市场对劳动力的需要。再次是加强农民劳动技能的培训,使农民身怀一技之长。为此,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牵头组织,有条件的县、乡(镇)应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引导和中介工作,促进农民转岗就业。

(三)强化外因,深化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第一,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农业,增加农业自身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首先,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在调整结构中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名特优新稀农产品,培植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对此,(1)各县(市、区)郊区应围绕服务于城市这一目标,重点发展优质粮油、无公害蔬菜、花卉生产等高效农业。(2)赣南各县(市、区)应利用各自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把赣南建成东南沿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重点建设一批绿色大米、无公害商品蔬菜、中药材和花卉等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形成一批独具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主产区。(3)针对赣南的区位优势应大力发展脐橙产业,在把赣南建成世界著名脐橙主产区的进程中,使这一新兴产业能够最大幅度的覆盖和幅射到广大的农村和农民,把广大农户组织和引导到脐橙产业中来;其次,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畜牲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是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在畜牲业生产中,应进一步改良生猪品种,加速发展市场前景好,效益比较高的草食畜禽。论文大全。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各具区域特色的节粮型畜牧业,如于都县确定奶牛生产为“兴县富民”工程,作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来抓,崇义的养羊工程和兴国的灰鹅工程,都大念草经,走“种草养畜,以畜补农,靠畜增收”的路子,成为赣南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的经营形式,已带动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更使畜牧业生产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方面。再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的保证,目前赣南小生产与大市场、小生产与大流通的矛盾依然突出,各地应围绕主导产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和企业不断提高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起来,对应和承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使企业和农户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从而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无限的空间。第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是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的效益,依靠科技改造乡镇企业。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赣南尤其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食品加工工业,靠大力发展农产品食品工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以加大农民增收的步伐。二是进一歩促进农村个体经济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对此,要放手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各级政府应制定宽松、公正的政策,在法律、法规、融资渠道等方面真正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引导其健康发展,从而大幅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个体私营企业中的就业比重。同时,鼓励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家庭作坊,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要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开辟新的就业领域,逐步发展农村市场的中介、经纪人、运输、财务管理、城镇和农村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多方拓展农民就业面。

(四)做大城市,加快城镇化建设

要加速实行多元城镇化战略,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赣南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原则,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并根据国家多元城镇化战略规划,编制好赣南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发展规划,各地在制定城镇发展建设规划中,应把吸纳农村人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赣南的城镇发展和建设中,要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赣州市建成粤闽湘赣四省边缘的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契机,大力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做大做强赣州市,使其成为一个吸呐农村人口的范例。为此要进行广泛的招商引资,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工业企业向中心城市聚集,提高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中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是工农、城乡的交汇点,要积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重点建设一批象南康市唐江镇这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中心小城镇,从而加速赣南中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和繁荣城乡生活,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五)积极引导 稳妥推进土地流转

由于土地仍是分散的一家一户经营,每个家庭所拥有的土地总量有限,加上农业效益低,许多家庭青壮劳力外出打不能顾及家中土地等因素的影响,农民转让土地的愿望强烈。土地流转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耕地抛荒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土地向种田大户和农业企业集中,也能满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各级政府应顺应农民的意愿,尽快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县、乡和村四级土地使用权流转服务体系。在坚持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的前提下,按着“自愿、有偿、合法、规范”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为农民的土地流转提供服务和帮助,允许农民承包的土地以反租倒包、转包、入股、租赁和联营等多种方式流转,支持因土地流转释放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或就业,解除其后顾之忧,真正使农民转得出,稳的住,留的下。


参考文献:
1.王德文 蔡昉高文书:《全球化与中国国内劳动力流动:新趋势与政策含义》
2.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主题》,[兰州]《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3.陆益龙:《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状况的总体评估》,[南京]《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4.申端锋:《新农村建设与乡镇体制改革》,[北京]《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1期[上]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拒绝城市“殖民”
下一篇论文:始终坚持推进“以人为本”的执政新理念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