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与对策思考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出现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对策思考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

对于“留守儿童”数量的统计、年龄段的确认以及统计的方法,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因此关于“留守儿童”概念界定问题,观点众多,还未达成共识。本文研究的“留守儿童”主要是针对那些处于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阶段,年龄为3—16周岁之间的未成年人,其父母双方因脱离家庭而流动到他乡,把孩子留在本土户籍所在地而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孩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出现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村耕地面积减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依靠进城务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由于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城乡生活成本的差异影响了农民工在城市正常的居住生活。因此,大多数农民工为实现脱贫致富,而被迫放弃对孩子的监护,并使其子女留在农村老家,因而成为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必然备受关注。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现状,2009年对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第二中学、峡江县中学及其周边小学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访谈,通过归纳和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优势特点

1、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调查显示,这些儿童中有51%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14%独自一人生活。这些儿童在起居、做家务活等方面都显示其较强的能力。在问及“如果遇到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时,45%的留守儿

童选择“自己解决”,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锻炼的。

刘志翔2(1958—),男,江西吉安县人,井冈山学院政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除了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需要自己照顾自己以外,心理上的矛盾也需要自己调节,久而久之,他们面对挫折和苦难就习以为常了,6.7%的孩子认为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实践中得了到磨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外出对于某些孩子的性格以及意志的磨练大有裨益。发表论文

3、具有良好传统的孝顺观念。在“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中,有部分儿童由于其祖父母年老体衰而需要他们尽自己的孝顺之力,同时对待在外务工而辛苦劳累的父母也深表理解、关心和担忧。在回答对自己的父母有什么期望时,很多孩子都希望父母在外保重身体。有的还会细心地观察自己父母因辛苦劳累而增加的皱纹时,心理特感内疚,强烈的感恩之心油然而生,他们希望学好文化,长大后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孝敬父母。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长远来说,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对他们自身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不可乐观,目前这一环境因素容易给留守儿童带来以下主要问题。

1、人际交往有障碍,心理问题突出

调查显示有50%的留守儿童平均每月与父母联系1—2次,1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联系。通过调查发现,59%的外出父母一年或一年以上回家一次。尽管外出务工的父母会打电话给孩子,但多数是询问家里或者及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很吃力的孩子来说,这种沟通容易产生相互间的隔阂。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之爱,情感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得满足,往往出现消极情绪,进而产生自卑、沉默、悲观和孤僻心理。

留守儿童与其身边监护人的语言沟通也不可乐观:“经常沟通,较和谐的”占58%;“经常沟通,但不和谐的”为17%;“较少沟通”及“没有共同语言的”各占17%和8%。当与监护人有矛盾时,18%的留守儿童选择“语言顶撞”,选择“离家出走或其它过激行为的”为5%;选择“逃避的”为48%。表明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家庭交往中存在矛盾,而处理矛盾的方式就是逃避或闷在心里,长此以往,则产生孤僻、内向的性格。发表论文。

在家庭生活之外, “伙伴或朋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少或没有朋友的”为7%;60%的留守儿童“愿意与伙伴一起分享开心的事”,悠闲时,90%的留守儿童会选择“与伙伴玩耍”。从年龄特征上来讲,儿童时期的情感需要非常强烈。在其心理寂寞难耐时,便将更多的感情寄托在同龄人身上,容易出现不良后果。

2、看重金钱,缺乏远大理想

一些留守儿童缺少为祖国、为人民贡献的崇高理想。调查中对“你的学习目的是什么”问题的回答,66%的留守儿童选择“为将来有个好职业、收入高”,15%的留守儿童选择“说不清楚”,只有6%的人选择“为建设国家做贡献”。表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理想仅是“个人出人头地”,没有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国家的富强联系在一起,缺乏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社会公德与法纪观念欠缺

留守儿童大多在主观上那种强烈的遵守社会公德意识与其行为上的表达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调查中问及“在食堂买饭是否排队”时,34%的人回答“不排”,回答“你对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的看法”时,高达80%的人认为“很普遍”和“普遍”。法律常识缺乏、法纪观念较低。调查数据显示,在回答“当你过马路遇到红灯时你会怎么做?”,有49%的人选择“不闯红灯”,而选择“别人闯过去我也跟着闯”及“有急事时才会闯”的人分别占15%和36%。表明对他们的社会公德及法纪观念的教育有待于加强。

(三)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失控

亲情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因素。情感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的问题。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家庭环境恶化,家庭成员间亲密度降低,容易使儿童产生不良人格心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途径非常有限,难以有效地引导子女良好的道德养成,身边监护人又疏于管教,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或放任状态。

2、学校教育力度欠缺

农村地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多数教师是大专或高中学历,且青年教师相当缺乏。有些教师缺乏为人师表的意识,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难以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发表论文。如有的教师随地吐痰、在教室抽烟、随手扔烟头;有的仪表不整,举止粗俗;有的在办公室里打牌、打麻将等,在学生心中造成不良的印象。在“升学棒”的指挥下,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突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与其家庭沟通和配合方面存在困难,大部分老师对那些学习较差的留守儿童关注较少,更不会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和道德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和体制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人格扭曲发展。

3、社会教育环节脱节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环境变得日益开放,一些书籍、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渗透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这些信息对人生观还未形成的留守儿童必然造成强烈的冲击,并留下心灵上的阴影。

农村较差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治安等环境不利于留守儿童的道德良好发展,如地下赌场、黑网吧、游戏厅及其它违法娱乐场所往往成为留守儿童随意光顾的地方,容易使他们进行不良的社会交往,沾染坏习惯,甚至违法乱纪。

4、留守儿童是非辨别能力较弱

一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留守儿童阅历和经验的缺乏,难以辨别是非和真善美。另一方面,留守儿童自控能力较差。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有效监护,自我散漫,习惯于不受约束,对于自我控制力差、意志薄弱的孩子来说,在其道德行为上容易出轨。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重视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一是父母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应尽可能减少外出务工的时间或者留下一方在家抚养教育孩子。二是在外务工的家长要掌握妥当的沟通途径和科学的育人方法。沟通时间要定期,沟通时间不能间隔过长,沟通的内容要丰富,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如思想心理、交友状况等也要询问,把询问与倾听孩子的意见结合起来权衡,沟通的方式上要多样化。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要克服农村学校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真正把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从应付考试的疲惫战中解脱出来。

2、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与法制讲座以及献爱心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感化。学校还可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留守儿童的心理医生,多给予一点关爱的同时为其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及时解决其心理困惑。

3、加强农村学校寄宿管理,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的实效性。学校要积极努力,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的条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可以使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三)政府应重视并制定人性化政策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体系的户籍制度的缺陷,为留守儿童进城就学提供良好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与城市人的子女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2、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要建立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资源,教育部门要改变过去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机制,真正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得到健康发展。

3、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留守儿童实施人文关怀。当地政府应加快在农村建立图书馆、体育馆、文化宫等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丰富、充实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加强社会监督,营造良好氛围

1、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监督,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缺失问题。开展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调研活动中,寻找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对象,和他们结对子,担任留守儿童的知心哥哥和知心姐姐,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书信、电话等联系,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

2、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彻底清除给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的各类垃圾,如违法经营的网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在优美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张艳萍.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03)
[3].王开玉.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王晓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下一篇论文:农村人口流动的动机与效应及其对策分析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