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缓解“啃老”问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给予关注。迄今为止,我国的“啃老族”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尚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而且社会政策也不能只停留在为经济改革“保驾护航”的作用上,而应从中长期战略发展角度考虑如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首先,政府可以开办专门针对新失业群体的职业培训学校。因为有些NEET族失业就是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或所学的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脱节。他们正处于青年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都很强,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会收效很大。其次,应对NEET族的自主创业进行扶持与引导。NEET族成员有些就是为了追逐自己的理想,想自主创业,但因为自身与外在的种种因素无法如愿。因此,政府应侧重在资金、税收、培训等政策方面给予帮扶。再次,政府可考虑成立专门机构帮助青年就业,建立“青年失业群体”动态档案。政府应积极探究有效的管理办法,妥善安排培训和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啃老”群体掌握一技之长并以健康心态找准定位,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最后,正确运用社会舆论的作用。目前,社会舆论对“啃老族”大肆渲染并加以批评,其实我们应该慎重使用这一词语。这里可用社会学上的“标定论”来解释,也就是说一下子给他们贴上“啃老族”的标签,他们的行为就会逐渐符合这个标签,这样就会使他们的生活机会受到相当的限制,并导致他们继续去扮演“啃老族”这一个角色,这无疑对他们积极走向就业市场是十分不利的。在社会学上这是一种“消极的标定”,这种标定的后果对他们影响巨大,甚至会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五)子女要勇于挑战自我,主动摆脱与父母相连的心理脐带。

通过上述对“啃老族”形成原因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啃老族”形成的原因中,自身因素是关键因素。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啃老族”自己的努力,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做出努力:一方面,“啃老族”要主动的转变以往认知观念。作为成年子女,应当敢于面对生活,自主在心理上“断乳”。还应转变就业观念,不要在就业上期望太高。对于青少年来说,人生才刚起步,应先谋生存后谋发展。在人生遭遇挫折的时候,可以从父母那里寻求安慰和鼓励,但绝不可以把家当成永久“避难所”。另一方面,“啃老族”要将所想付诸行动。“人们常常有一种心理定势,在行动之前习惯于将事情想象的很困难,但是一旦行动起来会容易的多。”为减少行动中的阻力,我们可以遵循先易后难的步骤。如:可以从帮父母分担家务之类的小事做起;然后尝试着走出家门从事简短的工作;再来就从事一些长期固定的工作;当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经验后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了。每向前迈出一步,就会得到一次强化,从而多一份自信,直至有能力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论文检测,原因。

青年一代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的未来。“啃老族”在我国出现并且数量不断增加,现今已经成为一个绝对数量不小的人群,应当引起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重视。在很大程度上讲,“啃老族”是一种社会病态现象,它直接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社区的稳定团结乃至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社会各群体应尽快采取有效对策来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啃老族”尽快实现就业,由“啃老”变为“养老”,才能使父母安度晚年,拥有其乐融融的家,使社会稳定、和谐、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志国.“啃老族”牵动千家万户的忧思[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2]中国低收入青年成家庭负担数千年勤俭传统[Z].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kl/wt/2.htm,2005,09.
[3]艳阳天.“NEET”一族,迷失的群体?[J].华人时刊.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四大原因造就“啃老族”[Z].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kl/yy/2.htm,2005,09.
[6]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李银河.李银河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前言.
[8]莫荣.2003-2004:中国就业报告[R].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9]朱力.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彭久洋.皮格马利翁效应[Z].http://book.sina.com.cn,2005-11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社会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的动力作用初探
下一篇论文: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拒绝城市“殖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