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全国政协委员江中联的一份提案使“啃老族”浮出水面。并就其原因和对策做出相关评论。但是尚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原因,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
关键词:“啃老族”,原因,对策
 

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中联的一份提案使“啃老族”浮出水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啃老族”,是一个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的新词汇,也是个舶来品。他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法国的《快报》,用来比喻大学毕业后,以薪水少等理由拒绝工作的年轻人。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东方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啃老”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的“啃老族”又称“NEET”族,它发源于英国,以后逐渐被世界其它国家所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我国“啃老族”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分布范围更加广泛,由此带来了许多不和谐的社会问题。许多社会学家预测,伴随着未来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如今,“啃老族”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社会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已经做出题目为青年“傍老族”现象分析报告;有关网络、报纸、杂志等各媒体也纷纷对“啃老族”这一群体进行观察与采访,并就其原因和对策做出相关评论。

一、“啃老族”现象的原因分析

本该在经济上自立、并且能够赡养老人的成年人却成了“啃老族”,看似属于“私人领域”,但随着家庭问题向社会“外溢”,其影响不在只局限于家庭本身,还影响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青年期比人的任何时期都更富有朝气,精力更充沛,情绪更饱满,他们的求知欲、成就欲与表现欲,都是很强烈的,正是从依附走向独立,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那么与之相悖的“啃老族”的形成原因何在呢?在社会学中,行动是一个专业术语,即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行动的第一要素就是行动的目标,即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同时也是采取行动的原因或动机。一个人采取某一行动总会有其原因和动机,“啃老”行为也是一样。论文检测,原因。若要理解“啃老”这一行动的原因,必须将其放到该群体形成、发展的整个系统中去分析。换言之,即用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中观、宏观等视角来求证,以求获得合理的解释。

(一)个体微观层次的因素

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每一个“啃老”者背后都有其自身的原因:要么是没有一技之长,或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要么则是平时享受惯了,吃不起苦;要么因种种原因拒绝参加工作和独立生活,结果其原有知识、技能也就渐渐与时代脱节,等到想就业已很难,于是最终失业在家,堂而皇之地继续“啃老”。青年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针对“社会上出现‘啃老族’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4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是“缺乏积极的就业精神”;认为是“主观上存在心理困惑”的占24%;认为是“就业形势所迫”的占23%;认为“家长也有责任”的占5%。不难发现,前两者主观因素相加已经占绝大多数。故从此角度而言,“啃老者”个人仍是关键性的因素。

(二)家庭中观层次的因素

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初级社会群体”是“人性的摇篮”。家庭作为人生经历的第一站,是早期社会化的启蒙地,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人的社会能力、价值观念、精神品质等都与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啃老族”的出现绝非偶然。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其深层的心理渊源在于我国特有的家庭亲子观和亲子一体化心理,“养儿防老”就是这种观念支配下的典型心态。这种亲子观,在强化亲情的同时,也让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难以消退,让亲子两代人成了心理上的“连体人”,彼此都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亲子之间彼此的权利与责任界限几近消失,而“独生代”现象更是强化了亲子一体化心理,现在的“啃老族”也绝大部分是最初的独生代。从社会化的角度来分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基本社会化阶段,相当部分家长养育子女时,往往只注重“养身”而忽略“养心”,即更多地关注其温饱、营养状况等生理性指标,而忽视了对孩子独立、自强、勤俭等人格的培养以及传统家庭价值观、责任观的教育。这样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让孩子形成“在父母心目中永远都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理,使得孩子往往在生理上成年以后仍难以从精神上“断奶”,经济上也难以独立。

(三)社会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韦伯主义的解释社会学的观点,“为了获得真正的理解,必须将个别的行为放到行动的社会环境中去,因为所有的行动都发生在一种社会和经济结构里。”因此,要探讨“啃老”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要将之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分析。论文检测,原因。

1.生育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啃老”现象的产生。

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假说:“在未来的一百多年里,家庭结构将由扩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近几十年来,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基本上验证了这一假说。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特别是城市,基本出现的是核心家庭,通常只有一个子女,而目前“啃老族”大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就成为整个家庭的核心,备受父母的溺爱,凡事均是在家长的精心安排下进行,从小缺乏历练,即使生理性成年以后,也未必能实现心理上的“断乳”,对其父母仍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心理,自然也就产生了“啃老”现象。

2.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速了“啃老”现象的来临。

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3—2004:国家就业报告》指出,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只有40%—50%能够实现就业,新成长失业青年增幅为63.2%。由于小孩从小只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而忽视对其进行相关的行为、意识教化,致使长大后缺少健全人格和面对挫折、迎接挑战的积极心态;又因自身也没有熟练技能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在纯学历时代似乎已经过去的今天,无疑使得广大毕业生在劳动市场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北京大学的夏学銮教授也认为,“啃老族”的出现是因为我国的人才市场出了问题,它折射出了目前我们的就业市场的一种短视行为。现在我们的人才市场和人才消费出现了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的情况,这就是人才市场的短视表现。论文检测,原因。无疑,这使得毕业生再就业市场上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3.教育体系的局限性直接催生了“啃老”群体的形成、壮大。

教育不仅要教给人技能、知识,而且更要教会人们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以及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现实的责任心。但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教育的部分功能偏废,特别是相关部门往往为了其直接利益或荣誉,片面强调文化知识的灌输,将孩子们培养的只知道埋头读书,却不知如何“立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片面工具化、功利化,甚至不断异化为接受教育只是为了“求文凭”,而不利于年轻人实现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

当然,也有相当部分家长主动让孩子“啃”,甚至倘若孩子不依赖他们,反而又有失落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易于受到外界参照群体的影响,这样一来,那部分父母有条件被“啃”的,更是理所当然;即使没有条件的,很可能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以加入“啃老”这一族。

二、解决“啃老”问题的对策

“啃老”是对生活的逃避,而逃避的最终结果是让人成为一个废人,但问题的严重性绝不仅止于此。“啃老”并非仅仅是微观的个人现象,更牵涉到家庭、社区、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理应重视这一问题。对于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啃老”问题,我在这里援引一个比喻来说明:“啃老族”就如一壶没烧开的水,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柴”有缺陷,自身素质之“柴”又缺乏时,这壶水怎样才能烧开呢?答案是:众人拾柴,火焰才高。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充分整合家庭、社区和社会的资源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改进传统的家庭教育的弊端,构建新的养育观念。

一方面,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溺爱孩子的弊端。NEET族的父母要深刻的认识到即使亲情再浓厚,两代人也是彼此独立的人。作为父母应该学会对孩子说“不”,而不应一味地迁就“成年孩子”。父母应该适当地慢慢地减少对他们的经济支援,让他们有独立的意识,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应该负起应负的责任;对其进行正确开导,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社会,鞭策其尽快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素质的全面培养。应该让父母认识到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其健康心理的培育;不仅要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更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如何有利于其自立自强;不仅教育孩子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尽快走出及时行乐的“游戏时空”,更要求家长主动割断“脐带”,把孩子推出去,孩子才有可能自立成才。论文检测,原因。(二)完善学校教育的功能,以实现理想社会化。

从我国的教育来说,目前的应试教育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承,缺乏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冒险精神的机制。尤其是我们的大学,应进行“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因为企业家是社会发展的引擎,是诸多优秀品质集合体。学校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应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与独立的人格;在长期的思想教育中培养其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精神,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务实的就业观,及时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而不依赖于家长。论文检测,原因。改革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提倡终身教育,才能帮助青少年尽快的融入社会,避免沦为“啃老族”。(三)善用社区资源,引导其积极融入社会。

每一个人都生活于一定的社区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可建立、可维持的支持网络,诸如邻居、同辈群体、社区机构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网络,可为家庭及其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对此,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纪德尚说,年轻人脱离了学校教育系统,政府可通过开办社区学校,对“啃老族”培训,促进其就业观念和技能的转变,社区教育是消灭“啃老族”的良方。(四)强化政府职能,整合社会资源。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社会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的动力作用初探
下一篇论文: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拒绝城市“殖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