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央视的《百家讲坛》开播了,几年内迅速走红,不但收视率节节攀升,还捧红了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学术明星,更带动了一大批国学图书的热销,形成了一股全民关注民族文化的热潮。这对于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
(一)要有一流的主讲人
《百家讲坛》开播之初,尽管请了杨振宁、李政道、周汝昌等“学术泰斗”,但由于定位太高、专业性太强,观众并不领情,前四年的收视率一直排名2O位左右,在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央视,栏目更是处于被淘汰的边缘。于是他们改变选人的方法:采用学校推荐、个人自荐和学生推荐多种手段结合的方法选择一些有学术素养,同时讲课生动而且有人格魅力,深得学生喜欢的主讲人。可见,在这里,一流并不是第一,而是十分适应栏目风格的主讲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因此,在我们的思政课堂上对教师的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保证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深度,同时也要求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央视将“收视率”看做栏目成败的标准。我们思政课老师更要把学生的“喜爱度”作为教育效果评估的重要内容。
(二)大众化的讲述方式。
把学术性强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雅俗共赏是《百家讲坛》成功的秘诀之一。纵观《百家讲坛》创办以来邀请的主讲专家,无论是从事哪一领域研究的人物,他们演讲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演讲风格亲切幽默,语调抑扬顿挫,中间还伴有丰富的肢体语言。于丹说要让15岁的中学生也能听懂它的课,而易中天之所以受到大批观众的热爱和吹捧,也在于他用通俗的语言翻译正史,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历史,他说诸葛亮是众人仰慕的帅哥,董卓是杀人放火的恐怖分子。解释古语时,说“诺”相当于现在的ok……
听《百家讲坛》的大师们解读史实是种享受,而在我们思政教学中,“讲授”这样的教学方法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在某些学校的“新课改”中更是谈“讲”色变,说讲授法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现在看看《百家讲坛》的火爆足以证明讲授法还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的。之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取得像《百家讲坛》那样火爆的效果,原因则在于我们还没有真正的掌握“讲授”这门高深的艺术。当然也有一些成功者,像贾英姿、方永刚,所以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只有认真去分析讲授法运用的条件,克服其缺陷,发扬其长处,并结合其他教学方法,讲授法才能走出被误解的泥潭,取得惊人的效果。
(三)讲述的内容要贴近生活
《百家讲坛》之所以能把那些信屈聱牙、深奥渺远的传统文化经典演绎得引人入胜、老少皆宜,最重要的是它能够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把话讲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这对于我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我们也可以借鉴百家讲坛的秘诀,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身边来举出实例,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讲到当前的经济制度是“公有制占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时,学生对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理解,认为我们身边不是非公有制的经济多于公有制经济吗,那么这种“主体地位”怎么体现呢?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例子来证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在资产总量上,如此一来既能给学生解惑,也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四)悬念式叙事结构的运用
百家讲坛的讲课方法,有一点很重要: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有一个很重要的效果,就是引人如胜,让听众跟着故事情节走,关心人物命运的沉浮,从而让他们走进文本,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主人公去体验,极容易产生共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此方法,首先设置悬念,比如在讲“道德”时,可以首先提出问题“道德是从哪里来的”引起学生的思考,以这样的一个问题作为拓展教学“点”,运用向下延伸的办法向纵深开掘,一步步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图片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掘“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道德不是人的天性”等等,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同时又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道德的内化。
历年来我们在一些社会调查的结果中都发现思政课程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都是目前我们的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比如民生问题,就业问题,和谐社会的建设等等,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对政治,对社会问题并不是不关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研究和传播方法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正视这些问题,并能从《百家讲坛》中吸取成功之道,加强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力度,相信我们的思政课程发展一定会有新气象。
参考文献
1 郑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及提升途径[J].江淮论坛,2004
2 赵建军.在实习教学中运用讲授法和讨论法[J].职业教育教育研究,2006,(3):139
3 李定仁.试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1,(3):7.577
4 百家讲坛》如何酿造“好酒”. 央视国际,www.cctv.com
5 程士安.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探源[J].新闻大学2006年第1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