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论青年价值主体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当前,我国青年的价值取向因受到国内外文化的双重影响以及社会变革的震动,从而呈现出相当复杂的情况。对青年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透彻的研究,这十分有利于社会主义价值学说的理论建构和现实操作,进而为马克思实践学说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依据。从理论上说,价值主体概念——人真正成为自我或以自身为依据,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主体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青年,价值主体,价值取向
 

当前,我国青年的价值取向因受到国内外文化的双重影响以及社会变革的震动,从而呈现出相当复杂的情况。对青年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透彻的研究,这十分有利于社会主义价值学说的理论建构和现实操作,进而为马克思实践学说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依据。

1.基于价值关系而确立的青年价值主体

纵观哲学史上主体性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一)本体论:在此情况下是主体和本体含混不清,经常混为一谈;(二)认识论下的主体理论:把主看作从事对客观事物进行本真认识的人,主体的任务在于获得真理性认识,事实上往往造成了主客观二元的分裂。直到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下的主体性理论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人才真正的成为了人的主体,才真正地“占有”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的主体理论实际把除人以外所有具有独立自在运动的客观物质性事物纳入了与人的主客统一中,没有针对客体的实践也就无所谓主体。因此,在主客统一的相互作用中,也就实现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进而可以从价值关系角度定义价值主体概念:“在事物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对其他事物起主导作用,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存在者。”[1]P245

从理论上说,价值主体概念——人真正成为自我或以自身为依据,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主体的本质属性。因而只有作为主体的人并且处在价值关系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完全“占有”其主体性特征。青年人首先可做为一个感性活动者,同时由于大多数青年的思想活跃、心理趋于成熟,并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又处于社会实践的中间环节,既有前辈的现成经验,又有许多等待着认知和实践的疆域,因此就会存在这样一个等待实践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即包含着对于以往的实践经验,也有青年所处的现实社会需要认知和实践的客体。同时在这样的诸多事务中,青年人始终处于一个中心位置,需要对周围事物进行主观思考与客观实践活动。相对于价值的实践需要就要有相对应的实践主体。因此,完全可以把青年价值主体看作:“处于与社会实践能力相对应的关系网络中的具有能动的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社会群体,”在这里并不是要“分有”价值主体性,而是青年主体完全可以“本有”价值主体性。

2.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是青年价值主体得以确立的根本标准

在马克思的主体哲学视域中,价值主体从根本上说是具有鲜明实践特征的一种人本学的本体论。其理论并不是从僵化固定不变的本质出发来探讨人的主体本质,而是把人之为主体看作既是一个经历复杂条件变化的历史过程,又是处于与自然、社会等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把青年人的价值实践需要看作内涵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中,而忽视了青年主体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性及其变动不居的利益需求和能力。因此青年人只不过是社会群体主体的“被主体”而已。

青年价值主体地位的确立不够,缺乏对青年主体的考察源于我国历史发展现状。(一)我国社会尤其是文革以来主体性一直缺乏;(二)我国深度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各种价值关系尚未完全明晰;(三)现有的价值主体理论对青年主体地位的确立支撑不够。

中国传统上对青年人的外在属人约束更使青年主体被湮灭在社会主体之中,青年人的主体资格没有得到社会的应有承认就无从谈起青年价值主体。因而不能将青年人作为一个主体放到应有的价值范畴中加以考察,青年人要想成为价值主体就必须取得在现实生活中的主体资格。人只要具有一定的个性或者是成为某种具体类型的人,就可以作为现实的主体而存在。“我们在不同地点和时间里有什么样的主体和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具体的环境和不同的法规、话语、思想。”[1]P134因此在界定青年人的主体地位必须有针对性地界定现实的实践需要,要把社会主义价值实践真正同青年人的价值需要统一起来。从而进一步明晰青年人的主体地位。在主客一元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进一步明确青年人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的实践主体哲学把抽象的实体思维转变为生存性的价值思维,即是一种人本的本体论,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从实践的视域来定意主客体关系,从而揭示主客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正是这样的实践一元论的理论,才能把诸多的客体事物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从而使人的主体行为在主客体关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相互作用。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尽显抽象与具体、相对于绝对、特殊与个别、相异与一致的统一。

多年来,青年人一直笼罩在成人的语境下,失去了与其他社会群体主体的差异。当然这里的青年“所指”并不仅仅是年龄上的划分,更多的是指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和不断超越的本性从而转为具有较为自觉的文化精神的社会群体。免费论文。因此突出了青年主体地位更加容易考察现时代的青年价值取向。

3.价值取向合理与青年价值主体得以确立的关系

所谓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实践活动时对价值目标的一种指向性。免费论文。总体反映价值主体观念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价值取向本质上是在价值实践过程中的观念性活动,是有着明显的动态变化过程。既会受到现存的社会意识、个体的心理素质的影响,也会受到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的影响。

价值取向是对价值目标的指向或者也可以称作“在途中”的价值目标。就其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首先,是为了生存的物质性追求,这是所有作为实体存在的人的共有取向。属于较低层次取向;其次,为了发展需要和更高追求的取向,这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会有不同的实践内容和实践客体,这源于价值取向的独具内涵:(一)价值取向虽然只是一种观念性、思维性的活动,但它是针对较成熟的社会意识的指向,针对实践主体来说是较直观的价值图景,因而会对实践主体产生较规范的途径,为整个实践过程的价值选择提供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和依据;(二)价值取向具有根本的指向性,这会激发价值主体以饱满的热情和起而不舍的精神针对价值目标做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三)驱动主体对价值实践的创造和超越,每个阶段目标实现后自然会进一步唤醒主体对价值追求的心理认同,进而而实现主体的价值自觉。

“普通个人的欲望和需求被纳入历史总体发展的需求中去,构成历史活动的第一前提。”[2]446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正是由普通个人的大量日常生产生活和交往活动构成的。大量的个人价值取向也同样构成了社会意识的内容。作为普通个人的价值追求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发挥,那么,就等于肯定了其历史主体地位的存在和作用,其价值主体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实践主体具有了社会主体感会激发其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主人翁感,由此带来的是内心的责任和义务的强化。

社会主义价值实践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也是对我国当下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事物行为以及从各种可能中选择自己合意的价值目标的根本准则。免费论文。那么,对于我国青年来说基于社会主义价值实践比较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群体价值主体,时代具有这样的社会现实需要和历史逻辑要求,新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指向崇高的理想和民族复兴大业。


【参考文献】
[1]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下一篇论文:论中国土地私有化的利与弊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