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构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思考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三)活动层面上,志愿服务和社会需求有脱节

1、 实用技能掌握不多,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对推动社区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形式还相对单一,虽然服务内容很多。高校志愿者都是在校大学生,在服务的技能方面没有掌握好,一些服务不能很好的切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因此,往往会出现志愿服务工作衔接不好的现象,这些都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3]

2、 彼此沟通不够,不了解被服务方需求

志愿服务活动的本质决定了一方为资助方,另一方为受助方。但由于彼此沟通的不够,往往影响了活动的具体开展。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阵地——社区为例,缺乏对实际的居民服务需求的实质性关注,这是目前部分社区对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并不热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很多社区是希望能和高校合作,建立一些服务的阵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是问题在于一些高校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往往是从共青团工作角度出发去决定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论文大全。从社会互动角度来看,如果高校和社区都不作深入的沟通和协调,需求与服务错位的状况必然会加剧,也可能使得本来的善意帮助最后却成为受助单位的困扰、负担。

在调研中,对于“学院志愿服务组织是否了解过社会的需求”一题,“做过专项调研”为0%,“通过电话方式了解过”为23%,“通过走访形式了解过”为9%,“没有了解过”为68%(如图1—3)。情况表明了对社会需求的了解显然是不够的。

(图1-3)志愿者组织对社会需求的了解

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思考

(一)建立政府、高校、社会联动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部门、志愿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都热心义务工作,政府大力投资志愿组织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企业为在社会上塑造良好的公益形象而积极资助公益事业,志愿机构为人们参与义务工作提供机会、培训和嘉奖,从而形成了政府、志愿机构和企业互相协调、互相补充的社会服务体系。在我国,要使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发展,也必须建立政府、高校、社会的联动机制。政府部门尽快健全对志愿者的立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拨款,鼓励企业实体、个人积极参与到支持青年志愿者发展的事业中来。高校要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提高志愿活动的服务质量,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风貌;同时要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开展被服务方切实所需的志愿服务。社会各单位要积极营造志愿者的活动氛围,尊重志愿者的劳动,及时给予青年学生成长的锻炼平台。

(二) 健全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机制

1、 青年志愿者的招募,要建立准入机制

要提供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活动,就需要加强对志愿者的队伍建设。从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要引入相应的机制。让有意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在了解志愿者组织的情况,明确志愿者的义务后再按照程序吸纳成为志愿者。在志愿者的招募中要坚持参与者“自愿”的原则,并注重参与者的服务意识。在进行具体的工作时可以采用项目化操作对志愿者进行选拔,根据志愿服务项目,明确志愿者的具体要求,让青年学生有的放矢的参加。

2、引入培训机制,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质

志愿者组织运行引入培训机制,旨在建立相应的培训工作机构,对志愿者以及组织管理干部进行短期的岗前培训和长期的素质培训的双线结合培训。[4]志愿者为社会提供的活动主要以服务的形式体现,不论是提供服务还是参与社会活动,都要求志愿者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志愿服务能力。同时,志愿者活动不是简单的义务劳动,在其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应该给志愿者本人创造精神价值。志愿者组织应关注每一名青年志愿者的不同需求,做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使之通过志愿者活动能够有所收获。我国学者唐钧提出为了维持和强化志愿者的持续型志愿服务,需规范体制,明确范围,改善待遇,来完善志愿者的外在环境,通过礼仪培训、能力培训、责任意识等措施来完善志愿者的内在因素[5]。

3、 加强志愿者的管理,提高团队服务能力

志愿者的管理要体现在志愿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上。一个组织,一支团队,他的战斗力往往不是取决于团队的某一个个人,更不是团队成员能力的简单相加。这就需要组织有效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优势,把团队的服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最高点,真正实现管理出效率。

(三) 加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控制保障系统

1、加强志愿者的立法,提供志愿者的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政府对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对志愿者的活动和志愿者的管理也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政策。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一旦发生意外,将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如在5.12大地震中,司机未请假赴四川抗震一月遭公司辞退的报道让我们心酸。有专家指出,在这次突发性巨大地震灾难面前,由于我国志愿服务法等法律规范的缺失,使得部分志愿者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呈现自发、分散和无序的状态。因此,制定一部志愿服务法已成当务之急[6]。志愿者的立法中应该包括志愿服务的原则、志愿者的注册制度、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者注册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志愿服务记录和激励机制等。

2、 给予相应政策的倾斜,提供志愿组织的资金保障

从志愿组织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资金的保障是青年志愿者活动全面开展的坚强后盾,特别是对于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本身还是消费者,资金的筹集能力不强,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借鉴国外的做法:如英国,政府制定各种政策帮助其建立合理的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保证了志愿者组织的良性发展。马来西亚政府通过社会福利部,每年拨给一笔基金,鼓励志愿者参与为老人、儿童、青少年和残疾人进行的各类计划。

(四)完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评价反馈机制

只有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深化高校学生志愿者活动。志愿者的激励以精神激励为主,如星级志愿者的评比、经验交流、成果展示。

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就是服务方和被服务方,建立双方之间的反馈机制对于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能够有效地避免提供的服务和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同时,要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之间的反馈机制,从而激发活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 束 语

要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持续发展,需要从志愿者的精神内涵出发,以事业的角度,深入研究志愿者事业的发展规律,克服当前发展中的不良倾向和问题。

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建立联动机制,分工合作。相信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会更快的走上社会化运作、规范化建设的轨道,成为一项深入持久而不是阶段性的事业。


参考文献:
[1] 丁红莲,王志凝,刘志慧,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2。
[2] 田斌 汤慧杰,如何更好地开展志愿活动,中国青年研究,2008.2(P21—P24)。
[3] 黄堃华,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意义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4] 鲁克 钱洁,青年志愿者的苦恼与困惑,中国青年研究,2008.2(P16—P20)。
[5] 林敬平,志愿者服务动机调查与激励机制设计,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72期,2008.6
[6] 崔嵬,论青年志愿者行动在高校德育中的有效作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
[7] 杨伦琪,高等学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管理体制新探[D]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8
作者方小芳系华东理工大学2007级MPA学员,浙江万里学院国际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系副主任。
[1]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系列报告上篇:现状与特点http://www.cycnet.com/cycrc/qsngzyj/02.htm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5bcc8a0100c7yo.html《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
[3]宋巨盛 《对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思考》
[4]张辉 试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运作机制[J]重庆工学院学报, 1997,(02).
[5]唐钧.志愿者状况研究第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志愿者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1.(11):32
[6] 相关资料来源于 北大法律信息网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探讨
下一篇论文: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